不恥下問
【釋義】
向比自己學問低或者是地位低的人學習,而不感覺到恥辱。
【出處】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典故】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有一次,孔子去參加祭祖典禮。典禮上,孔子不時地向周圍人詢問,幾乎每件事情都問到了。于是便有人在背后譏諷他,說他不知禮儀,什么都問。孔子聽了后便說:“不懂的事情就要問個明白,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啊。”
當時,孔圉(yǔ)是衛國大夫,為人廉正,虛心好學。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謚號為“文”,后人稱其為孔文子。孔子的弟子子貢對此有些不理解,便問孔子:“夫子,孔文子為什么會被稱之為‘文’呢?”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也就是說,孔圉聰穎好學,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學問低的人求學當作是恥辱,所以用“文”來作為他的謚號。
上一篇:不求甚解典故故事|不求甚解釋義
下一篇:不遺余力典故故事|不遺余力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