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投: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一何:多么。鄴城:打擊安史叛軍的前線。附書:帶信。河陽:在黃河北岸,今河南孟縣。
入選理由:
杜甫現實主義詩篇“三吏”“三別”中的名篇,是關注人民疾苦的代表作,有“詩史”的價值。
詩詞賞析 詩人因為替朋友房琯說情而得罪肅宗皇帝,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于是有機會往來于華州到洛陽的途中。在這一段時期中,詩人目睹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很多痛苦和災難,懷著關心國事,關愛人民的熾熱情懷,他用頭腦和手中的筆寫下了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和本篇,簡稱為“三吏”,以及《新婚別》《垂老別》和《無家別》,簡稱為“三別”。這六篇詩歌連同詩人的其他名作,是現實主義的優秀之作,是用詩歌的形式記錄歷史,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的歷史資料,因而有“詩史”之稱。
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及唐王朝征兵拉夫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是作者當年往來于洛陽和華州時的真實見聞。
全詩以石壕村中一家人的遭遇和命運,以點帶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詩一層一層地敘述見聞,一層一層地寫出了那家人的痛苦遭遇。最讓人扼腕悲嘆的是在敘事的最后,連一個老太婆也被抓走充軍干雜役去了。結尾處作者用嗚咽的哭聲為我們記載了永遠難以抹去的人民的苦難。
上一篇:《曹 操·短歌行》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晏 殊·破陣子》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