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
釋義
聲名:名譽。狼藉:本是指狼睡覺的地方,因它喜歡睡在草堆上,離開時用爪子再扒亂草堆消除痕跡,所以人們常用“狼藉”來形容雜亂無章、混亂不堪,也形容聲望、名譽壞到極點。
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惡聲狼藉,布于諸國。”
故事
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死,中東府令趙高與宰相李斯合謀篡改遺囑,賜死了扶蘇,立胡亥為帝。當時,秦的兵權掌握在協助扶蘇、駐守北方的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手中,趙高怕這兩兄弟日后為扶蘇報仇,加之他本就與蒙氏兄弟有私仇,遂又設法賜死蒙恬、蒙毅兩兄弟。
接到圣旨后,蒙恬自盡,蒙毅臨死前流淚勸諫道:“從前秦穆公殺死奄息等,秦昭襄王殺死白起,楚平王殺死武奢,夫差殺死伍子胥,他們在諸侯中都已聲名狼藉,不僅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也使國家陷入了危難之中。”其中提到的“聲名狼藉”是形容名望如“狼藉”般混亂不堪,受人唾棄。
用典
因汪太史平日聲名狼藉,最不見重于官場,日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汪某居首。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
邑之仕宦眷屬,聞之咸不平,聲名益狼藉。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初集·珊珊》
聲名狼藉了,還有人要我教書嗎?
——李劼人《天魔舞》
上一篇:成語《塞翁失馬》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多多益善》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