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秘室叢書》的主要內容,《琳瑯秘室叢書》導讀
《琳瑯秘室叢書》是清代輯刊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清胡珽輯。胡氏僑寓吳門時,取家藏古刻秘抄,又廣搜宋元舊刻及影抄諸本,邀集同志、逐卷勘校異同,依次成4集30種,咸豐四年(1854)以木活字排印出版。不久書版在太平天國戰火中被毀,原書流傳日稀。光緒十四年(1888)董金鑒搜得原書一部,據以鳩工重刊,仍用活字翻印,并重加校勘,訂正了原書校記中的疏漏,撰成《續校》,為現今較通行的一個本子。有清咸豐4年(1854)仁和胡氏木活字排印本,清光緒14年(1888)會稽董氏取斯堂木活字排印本。
胡珽(1822-1861),字心耘,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太常博士,僑居吳下。胡珽出身“朱門華胄”,其家先世從祀學宮者多人。父胡樹聲性孝友,喜藏書,多宋元舊刊,手自繕錄,顏其居曰“琳瑯秘室”。胡珽藏書承其父業,好收宋元舊本書,手自??保械眉从?,曾欲廣收已散之舊本,擴充其藏書規模,惜其早逝。所著有《石林燕語集辨》、《嫩真子錄集證》等。
該書分4集,收書30種,共94卷,編次不分四部,以刊刻先后為次序。前有宋翔鳳、徐達源二人之序,每集之前皆附本集各書之提要,略述其版本、得書來源及內容。所采各書多小品著作,上自兩漢,下迄元明,非四庫著錄,即昔賢著錄所及,多關掌故,其中以小說筆記、詩話吟詠居多,間亦涉及佛道之書。所收各書列之于下:第1集:《孔氏祖庭廣記》12卷,(金)孔元措撰;《東家雜記》2卷首1卷,(宋)孔傳撰;《質孔說》2卷,(清)周夢顏撰;《論語竢質》3卷,(清)江聲撰;《六書說》 1卷,(清)江聲撰;《考工記》2卷,(唐)杜牧注。第2集:《吳郡圖經續記》3卷,(宋)朱長文撰;《茅亭客話》10卷,(宋)黃休復撰;《續幽怪錄》4卷、《拾遺》2卷,(唐)李復言撰;《劉江東家藏善本葬書》1卷,(晉)郭璞撰,(元)鄭謐注;《傷寒九十論》1卷,(宋)許叔微撰;《列仙傳》2卷,(漢)劉向撰;《疑仙傳》3卷,(宋)隱夫玉簡撰。第3集:《三教平心論》2卷,(元)劉謐撰;《西齋凈土詩》3卷附錄1卷,(元)釋梵琦撰;《蠻書》10卷,(唐)樊綽撰;《南海百詠》1卷,(宋)方信孺撰;《幽明錄》1卷,(南朝宋)劉義慶撰;《雞肋編》3卷,(宋)莊綽撰。第4集:《九賢秘典》1卷;《角力記》1卷,(宋)調露子撰;《密齋筆記》5卷、《續筆記》1卷,(宋)謝采伯撰;《鷃林子》5卷,(明)趙釴撰;《綠珠傳》1卷,(宋)樂史撰;《李師師外傳》1卷,附錄1卷,(宋)佚名撰;《梅花字字香前集》1卷、《后集》1卷,(元)郭豫亨撰;《霜猨集》1卷,(明)周同谷撰;《丁鶴年集》4卷,附錄1卷,(元)丁鶴年撰;《艇齋詩話》1卷,(宋)曾季貍撰;《蓮堂詩話》2卷,(元)祝誠撰。其中《孔氏祖庭廣記》一書據影抄蒙古刊本刊成,是記載孔子及其后代事跡較豐富的一部書,錢曾嘗亟稱之而未得,后錢塘何夢華得于曲阜孔氏,張金吾又據以影抄,其傳本之稀可知?!秴强D經續記》一書,前刻多誤字,此書據宋本排印,足可珍視。《茅亭客話》亦據誤字較少的宋本排印,較通行的《津逮秘書》、《學津討原》本有天壤之別?!秱攀摗芳啊赌虾0僭仭罚粸楹币娭稳酸t書;一多記故實,所引古書今多不見。兩書《四庫全書》皆未收?!端j集》記明末朝政,其中涉及魏忠賢亂國之事,多中肯綮?!抖→Q年集》據影抄之本刊出,在現今流傳的《丁鶴集》諸本中,以此本內容最多、錯誤最少。
該書底本選擇精當,多據宋元舊刻、影抄、罕見的抄稿本翻印,其所得古本,皆不惜重貲,多方購取。所據底本計宋本2種,影宋抄本2種、影抄蒙古本1種、影抄元本2種、《永樂大典》本2種、箓竹堂抄本1種,《道藏》本2種、明初刻本1種、文瀾閣抄本2種、其他抄本15種。
胡珽以“前人謂宋刻書縱有舛誤,止可另紙記出,不可妄為改易”(《琳瑯秘室叢書 ·例言》),因而作《??庇洝犯接诿繒?,一一指出其與其他版本的異同。該書排印過程中的錯誤,每印一頁,立待校正,另于全書印竣后,更經覆校,作《校訛》附于后。底本中文字胡氏認為有誤而無別本可校者,亦一一摘出,附《校訛》中。胡氏將校記區分為《??庇洝泛汀缎S灐穬煞N形式,是頗有見地的,在指出舊本異同訛誤的同時,又完好地保留了舊本原貌。董氏重刊此書時,在校勘上繼續發揚胡氏的做法,胡氏原校間有遺漏及疑義可商之處,董氏參輯眾說,再為辨正,撰成《續校》,附原校之后。另外董氏重刊中的訛字逐一拈出,亦附《續?!分?,不再做《校訛》,而于兩種校文前者旁加“□”,后者旁加“△”以示區別。全書校畢,在審勘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錯誤,故又撰《補?!犯健独m校》之末。另外,《孔氏祖庭廣記》末三卷全載碑文,原書多有闕誤,董氏據近日拓本及兩宋以下碑錄諸編以校原文,條列異同,旁稽曲證,并統合續、補兩校,遂成巨秩,因此《廣記》一書當以此本為最善。
該書的刊印繼承了鮑廷博、畢沅、孫星衍等人的叢書刊刻傳統,多存古本,精于???,故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宋翔鳳稱其“補遺編,傳舊本,崇古學,黜浮言,擴而充之,自可追盧、孫而從鮑、畢”(《琳瑯秘室叢書·序》),誠非過譽。
上一篇:《理虛元鑒》的主要內容,《理虛元鑒》導讀
下一篇:《琵琶記》的主要內容,《琵琶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