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斫廣寒丹桂
【出典】 見“月中斫桂”條。
【釋義】 傳說漢西河人吳剛學仙有過,罰斫月中桂樹。后因以“斫桂”為詠月的典故。
【例句】 ①此夕翻成愁絕,未斫廣寒丹桂,猶衣敝貂裘。(楊無咎《水調歌頭·次向薌林韻》1182)這里化用典故,融進“折桂”的內容,抒發科場失意之感。②約東坡,招太白,試尋思。憑誰斫卻,里面桂影數千枝。(汪莘《水調歌頭》[聽說古時月]2189)這里說月中桂影太甚,已難斫卻,意在說明“今月不及古月之朗”的道理。③萬萬古來同一月,斫不盡、廣寒香。(無何有翁《江城子·和》3587)這里化用典故,說月中桂樹斧斫不盡,總有桂枝可供攀折,意在誘導兒輩讀書成名。
上一篇:典故《斫卻桂更光輝》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斫成三絕》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