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內地的人,對新疆大都有強烈的興趣,遇到有誰從天山南北回來,總要興致勃勃地攀談一番。攀談,也總是先問兩件事:一是天氣,二是道路。天氣,是容易回答的?!坝欣溆袩?,冷的地方極冷,熱的地方極熱,以烏魯木齊而論,同北京也相差不遠。”這樣一說,恐怕大致也差不離。但說到道路,就不是三言兩語所能介紹得清楚的了。
新疆有各種各樣的路。上下兩千年,縱橫三千里,大大小小的路上,鋪滿了歷史的風霜,記下了黯淡的歲月。
如果能夠讓時光倒流到兩千年以前,我們會看到天山路是一條繁忙的紐帶。在這條蒼茫的大道上,駛過張騫的車騎,奔過班超的鞍馬,從南道向西方運去一匹匹的絲綢,從北道為中土運來一捆捆的皮毛。天山路,在千百年前,就為祖國經濟的繁榮默默地盡過力。你看:“天子于是取嘉禾,以歸樹于中國”(《穆天子傳》),“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天子命種之內地”(《史記·大宛傳》),“張騫由西域輸入胡瓜于中國”,“張騫使西域還,始得葡萄種”(《本草綱目》),“西方以大蒜與小蒜興”(《爾雅翼》),“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國石榴種以歸”(《博物志》),“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廣韻》)……這只是在植物這一項里舉的少數例子。那時候,真是“殊方異物,四方而至”(《漢書·西域傳》),又無一不是走的天山路。日影斜橫,黃埃蕭索,駝鈴單調地搖晃,人們走著,走著,一天復一天,一年復一年。多少雙腳走遍天山南北的茫茫戈壁灘,踩出了一條條道路。這大大小小的路,正是千年百代的人前仆后繼、戰勝荒沙的戰績。究竟哪條路是哪個朝代的誰開的?恐怕大都無從查考了。反正年年代代,都會有新的路開拓出來。前人開路后人行,后人又為再后面的人開路,那些胼手胝足、開辟蒿萊的無名英雄們,豈不是永遠值得后世子孫深深崇敬的嗎?
然而,迢迢的天山路上,也曾經彌漫過無盡的哀傷。
漫天風雪里,一小隊人馬荷著戈,背著行囊,踏上天山路??耧L呼嘯,吞沒了馬嘶人語;四野茫茫,看不到半點人煙,感不到半點溫暖。岑參在風雪里苦吟:“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狈饨ǖ弁醺F兵黷武,驅使勞動人民的子弟踏上遙遠的征途,在天山路上,演出一幕幕兄弟民族自相殘殺的悲劇。人們拋妻別子,背井離鄉,“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白發還戍邊。”對這種不義的戰爭,人們是憤懣的??墒?,滿腹哀愁,何處去吐?滿腔血淚,向誰傾訴?李益在月夜低唱:“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毙新冯y,行路難啊!橫笛嗚咽地吹奏著,笛聲凄凄切切地在戈壁灘上飄浮,飄進一座座營帳,飄落一行行眼淚。關山月,關山月冷冷清清地照著空曠的大漠,望不見家鄉,望不見來時的路……
荒涼沉悶的年代終于過去了,兄弟間血染黃沙的不幸歲月,也一去不返。滾滾的歷史煙塵,無窮無盡的災難,都一起消逝了。而今,燦爛的陽光,融化了天山群峰的積雪;溶溶的春水,歡樂地流進塔里木、準噶爾和吐魯番遼闊的大地。“過去我們的家鄉啊,黑暗又凄涼;現在我們的家鄉啊,人旺牲畜也旺!……”做了自己土地的主人的新疆各族人民,在天山南北;開辟出一條又一條更廣闊的新路!
天山路,成了祖國心臟通往邊疆的大動脈,成了邊疆十三個民族的人民走向北京的大道。天山腳下,有全國最長的鐵路線。蘭新鐵路沿著祁連山西來,過紅柳河,奔往新疆。像一匹日行千里的駿馬,它連氣也不喘一口,就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原,跨過溝谷,踩過流沙,穿過渺無人煙的戈壁灘,在白楊河、大坂城一頭鉆進天山,來到烏魯木齊,然后再奔過沙漠,淌過綿延二十公里終年滲水的泥沼地,最后要在阿拉山口完成自己漫長的旅程。這是一條歷盡崎嶇、千辛萬苦的道路。它本身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百折不回、昂首前進的崇高形象。乘慣平原上舒坦列車的人們,請你到蘭新路上來領略一下新的風光吧。列車過處,既不見青山綠水,也沒有小橋魚舟;既不聞水稻和菜花香,也聽不到雞啼犬吠。它的兩邊,只有杳無人跡的戈壁灘,只有挺直的白楊和一簇簇的紅柳。也許列車接連奔馳幾個小時,窗外的景色卻絲毫未變。但是,親愛的朋友,難道你不曾為這種壯闊、嚴峻的景象振奮么?難道這種豪邁、恢宏的氣概,不正是你們企求和期待的么?這條漫漫長途,會告訴你在人生的途程上,怎樣去克服坎坷,怎樣去迎接和戰勝各種各樣的障礙!
在石河子,我們走過生產兵團農場的那些林蔭大道。在這兒,真能用得“大道直如發”那句古詩。可是它又不是一望無遮的平川路。筆直的大道,被青色的屏風、綠色的帳幔重重疊疊地圍護著,掩蔽著。而那幾十公里長、幾十米寬的綠色長城,也就顯得更加壯麗、更加威風凜凜了。這只是在平地上看的,若是在飛機上往下看呢?一定是一盤錦繡,整整齊齊而又花團錦簇。是的,人們在說到防沙林帶,說到林蔭大道的時候,慣常用“繡花”、“圖案”等等美妙的詞兒去形容它們??墒?,你可曾想到這些圖案,是怎樣經過繡花人的手,一針一線地繡出來的呢?這些使人贊嘆不已的道路,是怎樣經過生產兵團戰士們的手,一镢一鎬地修建起來的呢?它們給戰士的手上加上了繭子,給將軍的頭上增添了白發;它們也給幾百萬畝小麥和棉花帶來壯實的生命和豐碩的收獲,給一切過往行人帶來興奮和喜悅。試想:當你在戈壁灘上走了很久很久,嘴干了,腳酸了,身子困乏了,忽然,像一腳跨進花樹繽紛的大花園似的,面前驀地出現綿亙不盡的一片濃綠,濃綠中閃開一條烏黑發光的瀝青路。這時候,這時候啊,怎不使你神清氣爽,倦意全消?再一抬頭,一排排白楊林像身高力大的戰士,整齊嚴肅地站在公路兩旁,手拉著手,肩靠著肩,什么風魔沙怪,簡直休想動它一根毫毛!于是,嶄新的印象給你嶄新的概念:新疆的道路,再不是荒涼落寞、凄霧愁氛的征途,而是氣勢磅礴、直薄遠方的大道。這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路,是社會主義時代的英雄,在黨的戰無不勝的旗幟下流血流汗開創出來的路,是給人們以豁達的想象和壯闊的襟懷的路!
如果說石河子的林蔭大道能使人心曠神怡,那么果子溝的險峨山徑就會使人心驚目眩。如果說那是煙波浩淼的長江大河,這就是縈回湍急的清溪寒澗。果子溝的山路,撲朔迷離。滿山滿壑的野蘋果的芳香使你沉醉,山谷里中亞細亞式小木屋使你恍如走進古老的童話世界,山頂的雪松使你驚嘆為罕見的奇景……這些且不去說吧。不,也許你根本就沒有來得及去縱情瀏覽,因為你整個兒的心,全被這條山路本身吸引住了。它不像石河子的瀝青大路那么寬廣渾厚,但是氣象萬千,叫人應接不暇。雖是烏魯木齊通向伊犁的唯一通道,卻沒有車水馬龍的紛擾場面。只在二臺有個小小停車站,司機們在此歇歇腳,打個尖。此外,一路上便再聽不到車聲如雷、再見不到煙塵似霧了。說也奇怪,那些擦肩來去的大小車輛,一進入果子溝,好像聽到一陣號令似的,頓時沉靜起來。間或有一兩聲喇叭,就顯得分外清脆,又分外遙遠,于是你才似乎真的體會到“鳥鳴山更幽”那句詩的境界。果子溝的路,蜿蜒曲折,忽而繞上山巔,仿佛要踏入云霄;忽而又沒入森林,仿佛已經到了盡頭。眼看著重巒疊嶂撲面而來,不知車子將要往哪兒走,不料它只輕輕一拐,峰回路轉,又是一番新天地。走了一程,眼看又快到盡頭了,你正在顧盼探索間,車子一轉彎,又出現了綿延不盡的路……處處那么幽靜,處處勃發著生機。就這樣,走了一程又一程,過了一坡又一坡,你就在一路觀賞不足的心情下,不知不覺地橫渡了天山。果子溝的山路,使人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停滯,永遠探索前程,使人認定目標,全神貫注,然后又戰戰兢兢地投出每一個腳步。
我們也曾經登上吐魯番的火焰山。當年唐僧取經,據說經過這兒,又遇到過一場災難。到西土取經的路好崎嶇啊!但是,這位高僧和他的伙伴們還是堅毅地往前走,并沒有停留,更沒有倒退。站在火焰山頂,吐魯番蒼茫的大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你看這灰白色的長龍,分明是一條大路。戈壁灘的滾滾沙塵,就像大海里的狂濤,要把它卷沒,把它吞噬。但是,長龍堅持向前走,沖破狂濤駭浪的重重包圍,頭也不回地直奔遠方。乍一看來,好像是有點孤寂。仔細一想,它又何嘗孤寂?近處綠洲上阡陌縱橫,溝渠在汩汩地唱歌;遠處綠洲隱約可見,正在等待它前去。正是這條大路,把這許多塊大大小小的綠洲聯結起來,把公社和公社之間、大隊和大隊之間聯結起來,把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和北京聯結起來,把吐魯番和全世界聯結起來。
你要問新疆的路么?
天山南北的路啊,是使人奮發、使人深思、使人畢生難忘的路!
(1979年《寫作文選》)
賞析路,是人們天天走著的,因而見慣不驚。遠離祖國首都的“天山路”又如何呢?這就似乎多了一層陌生感。不過,人們會“以此類推”,路,畢竟是人們熟知的??墒?,對這平平常常的路,作者獨具慧眼,從看似普通的天山之路中捕捉到了極其深刻的思想意義。散文隨筆的題材是很廣泛的,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可列入題材,哪怕是一點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吟唱,無不是散文隨筆的寫作對象。但,必須把它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上,從深處開掘其思想意義,從浪花見激流、從現象見本質、從局部見整體,才會有深刻的意境。題材是為揭示主題思想服務的,這篇隨筆作者的慧眼能夠平中見奇,從天山南北的“大大小小的路上”,不僅看到它們“鋪滿了歷史的風霜,記下了黯淡的歲月”,而且看到它們舊貌換新顏,甚至“在天山南北”還“開辟出一條又一條更廣闊的新路”!
如果作者在處理題材上僅僅用“歷史”和“現在”的新舊對比手法,平中固然見新,但,還不見深,還不見奇。作者的功底是深厚的,他緊緊抓住“開掘要深”的招數,對每一條出現在眼前的無論是新路還是舊路,都要刨刨根問問底,揭示出它的本質意義來。這就對展示主題、深化主題起了巨大作用。比如對歷史的路,作者這么揭示:“多少雙腳走遍天山南北的茫茫戈壁灘,踩出了一條條道路。這大大小小的路,正是千年百代的人前仆后繼、戰勝荒沙的戰績?!叭碎_路后人行,后人又為再后面的人開路,那些胼手胝足、開辟蒿萊的無名英雄們,豈不是永遠值得后世子孫深深崇敬的嗎?”對新時代的路,對石河子生產兵團農場的那些林蔭大道,作者不僅用“繡花”、“圖案”來形容它們的美,也不僅用“它們也給幾百萬畝小麥和棉花帶來壯實的生命和豐碩的收獲,給一切過往行人帶來興奮和喜悅”來贊美它們的作用,而且還把它們放在時代的天平上來準確、深刻地衡量了它們的份量,展現了它們的意義!“這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路,是社會主義時代的英雄,在黨的戰無不勝的旗幟下流血流汗開創出來的路,是給人們以豁達的想象和壯闊的襟懷的路!”
作者對題材的開掘的深度是平中見奇了,而在對題材選取的角度上,也是十分新奇的。
作者對“鋪滿了歷史的風霜,記下了黯淡歲月”的舊路,既看到它“是一條繁忙的紐帶”,又看到它的自然特征:“日影斜橫,黃埃蕭索,駝鈴單調地搖晃,……多少雙腳走遍天山南北的茫茫戈壁灘,踩出了一條條道路?!薄奥祜L雪里”,“狂風呼嘯”,“四野茫茫,看不到半點人煙,感不到半點溫暖”?!瓣P山月,關山月冷冷清清地照著空曠的大漠,望不見家鄉,望不見來時的路……”這就把荒涼沉寂的昔日天山路,從它較之其它道路的最奇特處作了描繪,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作者對解放后的果子溝的路,又作了別具風格的奇異景象之描繪。你看:“果子溝的路,蜿蜒曲折,忽而繞上山巔,仿佛要踏入云霄;忽而又沒入森林,仿佛已經到了盡頭。眼看著重巒疊嶂撲面而來,不知車子將要往哪兒走,不料它只輕輕一拐,峰回路轉,又是一番新天地。走了一程,眼看又快到盡頭了,你正在顧盼探索間,車子一轉彎,又出現了綿延不斷的路……處處那么幽靜,處處勃發著生機……果子溝的山路,使人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停滯,永遠探索前程,使人認定目標,全神貫注,然后又戰戰兢兢地投出每一個腳步。”看!作者把果子溝的路簡直寫“神”了。原因恐怕就在于他觀察的角度正是把握住了果子溝路的奇特處。
上一篇:《挖薺菜》原文|賞析
下一篇:《丁香花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