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禽長狄
【出典】 《公羊傳·文公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咸。狄者何?長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
【釋義】 長狄,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部族狄族之一支,其人形體高大,故稱“長狄”。春秋時,長狄常常內侵中原地區各諸侯國。魯文公十一年冬,長狄三支軍隊分別侵入齊、魯、晉三國,入齊、魯的二支分別被殲滅。后遂以“禽(同擒)長狄”為打敗敵國之典。
【例句】 但愿王師,早俘頡利,早禽長狄。(劉克莊《水龍吟》[先生避謗山棲]2622)這里以“禽長狄”表達作者熱切盼望南宋軍隊早日打敗入侵的蒙古軍隊的心愿。
上一篇:典故《瞿老拈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秋云薄》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