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時期,有的同志向陳賡同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陳,聽說你一生有兩怕,在國民黨怕廖仲愷,在共產黨怕彭德懷,是真的嗎?”陳賡平靜地點頭默認著。站在一旁的賀炳炎同志說:“老陳還有第三怕呢……”陳賡給賀炳炎一拳,人們都靜下來了。陳賡同志心情特別激動,眼圈發紅,大家也就不便往下問了。
這位在黃埔時代就被稱為“黃埔三杰”之一的人物,人們只知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的英雄,怕的卻是一個廖先生,第二次國內戰爭中,又有人傳他怕彭總。但誰也不知他還有第三怕。直到全國解放后,賀炳炎同志逝世的那個晚上,陳賡同志道出了他的第三“怕”。
“快出草地了。但許多事情都是越到最后越難,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嘛!”陳賡同志深情地回顧著往事,他說一生中,只是這時承認過“難”字。
那是個霜雪紛飛的深秋,太陽早偏西了。他感到十分疲憊,掉下隊來,同他那也十分疲憊的瘦馬,慢慢地朝前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掉隊小紅軍的身旁。這個小家伙,看來不過12歲,一口四川腔,圓溜溜的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翹。穿著一雙破草鞋的腳板子,凍得又青又紅。陳賡靠近他身邊說:“小鬼,你過來騎一會兒。”
小鬼拿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那滿臉胡子的瘦臉,微微一笑說:“老同志,我的體力可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用命令口吻說:“上去,騎一段再說!”
小鬼用倔強的語氣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個準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走吧。”
“你先走,我還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無奈,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口袋一拉,輕輕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比你還要多呢。”
陳賡終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只好爬上馬背,一個人朝前走去。不知為什么,陳賡此時心情總是靜不下來。他腦子里,出現一連串孩子的影子。從上海灘上、廣州沿街直到香港碼頭,他所打過交道的那些娃娃們,都向他的眼里直涌上來。陳賡突然喊了一聲:“不對,我受騙了!”他調轉馬頭,狠踢著馬肚,向來路奔跑起來。
當陳賡尋找到這個小鬼時,已經晚了。
陳賡把小鬼抱上馬背時,有一件硬物觸到他的左手。他順著摸出來一看,原來正是小鬼那個鼓鼓的干糧袋,里面只有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留有幾個牙齒印。
陳賡全明白了。正在這時,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一手緊摟著小鬼的尸體,一手狠狠地給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這個大笨蛋,怎么對得起階級小弟兄!”這就是陳賡同志為什么怕同小孩子開玩笑,怕聽小孩子生病,怕聽小孩子哭……
(1983年10月3日《人民日報》)
賞析讀了《馬背上的小紅軍》,你會突出地感受到,作者獨出心裁,選取了一個嶄新的、獨特的視角:寫英雄人物的“怕”。寫戎馬倥傯、叱咤風云、當年曾被稱為“黃埔三杰”之一的高級將領陳賡,不寫他克敵制勝、勇往直前,不寫他威震敵膽、氣吞山河,不寫他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偏偏寫他的“怕”。這實在是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發現。
陳賡的怕,來自一個極其普通的小家伙。這小家伙太普通了,連名字都沒有留下。這是一個小紅軍,看來不過十二歲,還是一個孩子。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他掉了隊。饑餓、寒冷和極度的勞累折磨著他,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在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乃至死亡面前,他堅強不屈,從容樂觀,他以一個革命戰士的英勇無畏和赤膽忠心頑強地行進在舉世震驚的革命鐵流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這兒,沒有什么氣沖霄漢的豪言,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作品樸樸實實地寫下了小紅軍毫無驚人之處的言行,寫下了他那無聲無息、默默無聞的死。但是,正是在這兒,閃耀著一個崇高靈魂的光彩。它給陳賡以強烈的震撼。若干年后,每提及此,他還“心情特別激動,眼圈發紅”。從那以后,他“怕同小孩子開玩笑,怕聽小孩子生病,怕聽小孩子哭”。
一般說來,“怕”似乎是與英雄性格相背的。但是,《馬背上的小紅軍》正是從這個新穎、獨特的角度展現了陳賡深厚的階級感情,展現了他的善良和愛心,展現了他那豐富的感情世界。所以說,這個作品寫得新、寫得深,讀完之后,給人留下許多思考。
上一篇:《關于《記風雨茅廬》——答黃萍蓀》原文|賞析
下一篇:《冬陽童年駱駝隊》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