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次①,夜子初交②,門外寶炬③爭輝,玉珂④競響,肩輿⑤簇簇,車馬轔轔。百官趨朝⑥,賀元旦也。
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更間⑦有下廟⑧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⑨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⑩可聽也。
士民之家⑾,新⑿衣冠,肅⒀珮帶,祀神祀祖;焚楮⒁帛畢,昧爽⒂,闔家⒃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飫⒄蒸糕,呷⒅粉羹。出門迎喜,參⒆藥廟,謁影堂,具柬⒇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21),而祝之曰:“新禧納福”。至于酧酢之具(22),則鏤花繪果為茶,十錦(23)火鍋供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24),江米糕,黃黍饦(25);酒肴則腌雞臘肉,糟鶩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婆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26),家肴市點(27)。縱非親厚,亦必奉(28)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29),追歡
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
(《帝京歲時紀勝》)
注釋①除夕之次——農歷大年三十次一日,即元旦。②夜子初交——三十晚上剛到半夜子時,即元旦凌晨。③寶炬——火把燈籠。④玉珂——馬籠頭上的飾物。⑤肩輿——轎子。⑥趨朝——前往宮廷朝賀。⑦間——斷續、夾雜。⑧下廟——里巷。⑨搖喚——吆喚。⑩良——甚。⑾士民之家——一般官員及百姓的家庭。⑿新——作動詞,換上新的。⒀肅——作動詞,使之整肅。⒁楮(chu)——紙。⒂昧爽——黎明。⒃闔家——全家。⒄飫(yu)——飽,此處謂吃。⒅呷(xia)——喝。⒆參——參拜。⒇具柬——寫帖子。(21)降輿長揖——從車轎上下來鄭重地作揖。(22)酧酢(chouzuo)之具——酧酢,主客互相敬酒。此處泛指慶宴所用的東西。(23)十錦——什錦。(24)豬肉饅首——包子。(25)饦(tuo)——一種面食。(26)海錯山珍——產于山、海的精美食品。(27)家肴市點——家里做的吃食和市場上買來的吃食。(28)奉——恭敬地接受。(29)喧闐(tian)——擁擠喧鬧。
賞析古人所說的元旦,指的是農歷大年初一,這和我們現今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是不同的。潘榮陛的隨筆《元旦》,或謂之風俗小品,記錄了17世紀北京人歡度大年初一的情景。
作品從除夕與元旦相交的一刻寫起,至“追歡竟日”止,共寫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百官趨朝”,給皇帝拜年。因為是高級官員參加的活動,普通人無緣與聞,所以只有寥寥幾筆,概寫其車馬燈火之輝煌而已。第二層寫“朝野”共有共聞的聲響,其中有和我們現今一樣的“擊浪轟雷”般的爆竹聲,更夾雜著現今年夜極少見的各種做小生意者的叫賣聲。歡慶之中,使我們多少感到了下層人民維持生計的艱辛。第三層寫“士民之家”從爆竹聲中開始的一日活動,這里又包括了三個小的層次:先寫穿戴、祭祀、團拜、早餐、參謁、拜年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是在清晨和上午進行的;次寫茶饌、湯點、酒肴、果品等種種吃食,其中有的是全天用來招待客人的,有的僅用于午餐:最后寫宴飲,從“何妨爛醉”、“走千家不如坐一家”,可推測到此項活動是從中午一直進行到夜晚的。由于作者本身屬于“士”的階層,所以這一部分對“士民”活動的記述詳細而動人,是全文的重點。如果撇開生活水平的差異不論,單就風俗小品在內容上的民間性而言,本文的詳略安排恰好體現了此種文體的特點。
風俗小品,重在紀實,故而表達上多用說明,資料性很強,給人以確切、客觀、翔實的感覺。《元旦》中第三層的第一、二部分,就是典型的說明文字,其它各層次和部分也含有較濃重的說明成分,它不僅可以使我們想見當時活動的頻繁和飲食的豐美,而且在時過境遷的今天,簡直還可以按著這些文字來安排一個古色古香的年節,這就是說明文字的優越之點。但風俗小品也不忘其它表達方式的運用,有時甚至要靠其它表達方式來打破說明文字的死和冷,以形成小品的活潑格調。在《元旦》中,第一層運用了描寫,第二層運用了敘述,第三層的第三部分運用了抒情性議論性較強的句子,可見情態,可見氣氛,亦可見作者的心緒,對說明文字起了很好的配合映襯作用。
上一篇:《生死間》原文|賞析
下一篇:《游媚筆泉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