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為兒童時,門人被害者,縣吏就詰之①。眾咸移對②,仁杰堅坐讀書,吏責之,仁杰對曰:“黃卷③之中,圣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以資授汴州判佐,工部尚書閻立本黜陟河南④,仁杰為吏人誣告。立本驚謝曰:“仲尼云:‘觀過斯知仁矣’⑤,足下可謂海曲明珠,東南遺寶。”特薦為并州法曹⑥,其親在河陽別業(yè)⑦。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佇立久之,候云移乃去。
(《大唐新語》)
注釋①詰(jie)——問。②眾咸移對——眾人都挪動座位而相對。③黃卷——書籍。古人以辛味、苦味之物染紙以防蠹,紙色變黃,故名。④“工部尚書”——工部尚書,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的長官。閻立本,唐初大臣、畫家。高宗顯慶中,官將作大匠,后代兄立德為工部尚書,官至中書令。黜陟(chuzhi),亦作“絀陟”,指官吏的進退升降。⑤“觀過”句——語出《論語·里仁》,意謂只要觀察別人所犯的是什么樣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屬于哪類的人了。⑥并州法曹——并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國后漸小,唐代相當于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區(qū)。法曹,地方司法機關(guān)。⑦別業(yè)——別墅。
賞析狄仁杰是著名公案小說《狄人杰》中的主人公,而本文所寫則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狄仁杰的幾段逸事。文章雖然短小,但其立意、選材和筆法還是頗有特色的。
狄仁杰是唐朝的一代名臣,以其不畏權(quán)勢,敢于直言而著稱。他主要從政于武則天時代,曾官至相位。但他從不搞獻媚邀寵、阿諛奉迎這一套。他曾力止武則天造大佛像,向朝廷推薦了張柬之等數(shù)十名賢臣,從而大大減弱了酷吏之害。他還多次力勸武則天立李嗣,復(fù)唐室。對于這些彪炳史冊的光輝業(yè)績,作者都一概略去不寫,而只選取了三件極平凡的瑣事。這顯然有作者的用心。狄仁杰作為一代名臣,那些卓著的政績早已傳諸人口,而那些生活中的瑣事則又往往為人所鮮知。作者在文中就小避大,無疑補足了狄仁杰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另一個側(cè)面。從一滴水珠中同樣可以看到太陽的光輝。顯然,文章只是擷取了狄仁杰整個生命歷程中的幾滴水珠。
第一件事,記其幼年時事。在門人被害事件中,縣吏來詰問書塾中的眾童子。別人迫于縣吏聲威,“咸移對”,而獨“仁杰堅坐讀書”,鮮明的對比之下,一個性格倔強,不同流俗的少年狄仁杰被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那段言詞朗然的應(yīng)對則更進一步顯示出少年狄仁杰不畏權(quán)勢的個性及其高潔不俗的志趣,同時也顯示了他機智、善辯的出色才華。這些正是狄仁杰后來成為一代名臣的基礎(chǔ)。
至于狄仁杰斐然的政績和卓越的才能,也是不能不提的,但短短的百十字又很難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印象。于是作者避開正面的具體描寫,而巧妙地采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借工部尚書閻立本之口,極贊狄公人品與才能的不凡。“海曲明珠,東南遺寶”的激賞與特意薦舉的行動,有力地表明狄仁杰決不是一個無德無能的平庸之輩。
如果說以上兩件事主要是表現(xiàn)狄仁杰人品剛正、才華出眾一面,那么第三件事的筆鋒所觸則是他柔細的感情世界。狄仁杰遠別家室,只身赴任,登太行南望孤云,不由地念起遠方的親人,想象著白云之下親人所居的家園,以至“悲泣”、“佇立”,久久不去。這些細膩的描寫正表現(xiàn)了狄仁杰當時細膩的心理活動。由“南望白云”到“悲泣佇立”,再到“候云移乃去”,真實地寫出了主人公觸景生情而至悲情難抑,最后悵然失意的情感發(fā)展軌跡。由此揭示了狄仁杰這位以剛直著稱的廉吏性格中柔情如涓水的另一個側(cè)面。這個細節(jié),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不僅剛直能干而且富于感情、心地慈善的狄仁杰。
總之,這篇隨筆短文精心選擇主人公生活中瑣細微小的事件,以十分精煉又富于變化的筆法。多側(cè)面地展示了狄仁杰作為一代名臣的精神風貌。
上一篇:《豐子愷漫畫選繹》原文|賞析
下一篇:《四月二十五日致賈平凹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