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屋后有半畝隙地。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既然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辟來做花生園罷。”我們幾姊弟和幾個小丫頭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媽媽說:“今晚我們可以做一個收獲節,也請你們爹爹來嘗嘗我們底新花生,如何?”我們都答應了。母親把花生做成好幾樣的食品,還吩咐這節期要在園里底茅亭舉行。
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來,實在很難得!爹爹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都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底好處說出來?”
姊姊說:“花生底氣味很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制油。”
我說:“無論何等人都可以用賤價買它來吃,都喜歡吃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爹爹說:“花生底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底果實懸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
我們都說:“是的。”母親也點點頭。爹爹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了。”爹爹說:“這是我對于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夜闌才散,所有花生食品雖然沒有了,然而父親底話現在還印在我心版上。
(1922年《小說月報》第13卷第8號《空山靈雨》)
賞析《落花生》這篇小品,重點不是寫栽種或品嘗花生的樂趣,而是寫關于花生的一次談話。這談話的內容,是由花生的果實生長于地下而又人人愛吃的特點,導引出的如何做人的道理。花生的品格可貴。它不像石榴、蘋果、桃、梨,結的果子都掛在枝頭,使人舉目可見,見而流饞涎。它的果子是埋在地下,需挖掘才見,其果實又人人愛吃,對人體十分有益。這是花生的自然屬性,作品就是從這種自然現象,引申到做人的道理上來,顯得十分自然,順理成章。這顯然是作者善于觀察和聯想,從普通的生活現象中所得的收益。而且,作者不是靜態地講人生道理,而是把道理放在家庭的和樂生活中來講,這就增添了許多生活氣息;不僅有了較為鮮明的意境,并且使人覺得親切,有生氣。
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自然不需咬文嚼字。與這種特定的環境相協調,文章語言平實。語言平實而含義頗深是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的語言,沒有一點雕琢,沒有一點花架子,平實得完全適合于中小學生去讀。然而,在它那簡練而明白如話的文字中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卻頗具有哲理味,是老幼都可以從中獲得教益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這意思若解釋開來,可以作出一篇人生哲理的大論文。的確,如果不從個人利益著想,“做有用的人”確實是做人的第一要義,是金玉良言。做個人,對人們毫無用處,僅是表面光輝與體面,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且在事實上,沒有用的人,恐怕既“偉大”不起來,也“體面”不成的。從古至今,誰見過幾個“偉大”而“體面”的廢物呢?真正的偉大與體面,應該是與“有用”成正比的。這是人生哲學的大題目,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深思的。
作文章,寫得艱深難懂,固然需要一番功夫,要做到深入淺出似乎更不容易。《落花生》這篇文章卻做到了深入淺出。正因為它在平實的文字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倒使它成了一篇老幼咸宜的佳作。
上一篇:《匆匆》原文|賞析
下一篇:《夏的歌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