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來敦者,英國之海濱,歐洲勝境也。距倫敦南一百六十余里,輪車可兩點鐘而至,為國人游憩之所。
后帶岡嶺,前則石岸斬然。好事者鑿岸為巨廈,養魚其間,注以原泉,涵以玻璃,四洲之物,奇奇怪怪,無不畢致。又架木為長橋,斗入海中數百丈,使游者得以扳援憑眺。橋盡處有作樂亭。余則淺草平沙,綠窗華屋,與水光掩映,逶邐①一碧而已。
人民十萬,櫛比②而居,衢市縱橫,日辟益廣。其地固無波濤洶涌之觀,估客帆檣之集;無機匠廠師之興作,雜然而塵鄙也,蓋獨以靜潔勝。
每歲會堂散后,游人率休憩于此。方其風日晴和,天水相際,邦人士女聯袂娭游③,衣裙?襲,都麗如云。時或一二小艇,棹漾于空碧之中,而豪華巨家,則又鮮車怒馬,并轡爭馳,以相遨放。迨夫暮色蒼然,燈火粲列,音樂作于水上,與風潮相吞吐,夷猶要眇④,飄飄乎有遺世之意矣。
予至倫敦之次月,富紳阿什伯里導往游焉,即嘆為絕特殊勝,自是屢游不厭。再逾年而之他邦,多涉名跡,而卜來敦未嘗一日去諸懷,其移人若此。
英之為國,號為強盛杰大,議者徒知其船堅炮巨,逐利若馳,故嘗得志海內;而不知其國中之優游暇豫乃有如是之一境也。昔荀卿氏論立國惟堅凝之難。而晉欒鍼之對楚子重則曰:“好以眾整。”又曰:“好整以暇。”夫惟堅凝斯能整暇,若卜來敦者,可以覘⑤國人已。
(《拙尊園叢稿》)
注釋①逶邐——彎彎曲曲延續不斷的樣子。②櫛比——象梳齒那樣密密地排列著。③娭游——嬉游。④要眇——美好的樣子。⑤覘——窺看。
賞析這是篇游記小品,作者描繪了卜來敦的殊麗景色,抒發出自己“屢游不厭”的逸興,并由此引悟出“好整以暇”的治國主張,表現出喜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憂國愛民的思想。
文章善于抓住一位中國人游覽異國他鄉景色的獨特感受來寫,景色新,興致濃,讀來異趣盎然。
全篇寫景抒情多次巧妙采用比照手法。描寫卜來敦海濱風光,通過與他地波濤洶涌、估客帆檣之集,機匠廠師之興的喧鬧相比照,進而得出此地“獨以靜潔勝”的結論。寫自己濃郁的游興,則與游覽他國名勝的興致比照,突出卜來敦美景“移人若此”的奇妙魅力。他那“惟堅凝斯能整暇”的治國主張,也是從英國“強盛杰大”而百姓“優游暇豫”的現實得到啟發,遂與荀卿、欒鍼的立國論進行聯想比照后得出的。比照手法運用的結果,不僅使文章簡潔、生動,也加強了鮮明性。
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游樂不忘治國是此篇游記的又一特點。中國的游記文有兩大特色,其一,受史傳文學的影響,總要記人記事,以游蹤為線索展示眼中的景色。其二,受中國文化突出情感,理性思維借情感加以表現的影響,景色是觀賞主體情感化的客體,追求景情交融的效果,該篇游記既體現了這一特色,又有所突破,即打破了以游蹤為線索的行文格局,記敘服從感情表達的需要。按一般常規,開篇應自第五自然段“予至倫敦之次月,富紳阿什伯里導往游焉”開始。而作者卻將其放置第五段,與以后多次涉足乃至他邦所涉名勝聯述,抒發自己“屢游不厭”的情懷。全文為便于表達感情,時而記事,時而寫景,時而議論。無論哪一種表現形式無不抒情,情成為全文的血脈。在記自然景物的游記中表現政治倫理主張,古已有之。陶潛的《桃花園記》,唐宋八大家特別是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一些寫景佳作也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各個朝代不盡相同。清代中葉,受文字獄的影響,即使在講“義理”的桐城派所寫的游記中,“政治”色彩也非常淡薄。黎庶昌的這篇游記,游樂不忘治國,表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他從英國國民的“優游暇豫”中,想到國家強盛與百姓歡樂的關系。進而領悟到:國家強盛,百姓方能閑暇歡樂,而百姓的安樂又是國家強盛的標志。一句話國家應該千方百計使百姓游樂歡快。進而得出:治國之道不僅要“好以眾整”,而且要“好整以暇”。這一主張雖是浮淺的,但其進步意義,其現實的價值不容忽視。
上一篇:《書湯海秋詩集后》原文|賞析
下一篇:《閑情賦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