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節耳。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處皆不及也。若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亦稍有可觀。各色燈彩,多以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并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裁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矣。
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煙火桿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旂火、二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八角子、炮打襄陽城、匣炮、天地燈等名目。富室豪門,爭相購買,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自白晝以迄二鼓,煙塵漸稀,而人影在地,明月當天,士女兒童,始相率喧笑而散。
市賣食物,干鮮具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街景耳。又有賣金魚者,以玻璃瓶盛之,轉側其影,大小俄忽,實為他處所無也。
(《燕京歲時記》)
賞析這是一則寫清代都城——北京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盛況隨筆。全文共三段,分別寫彩燈、花炮及元宵等食品。作者明寫這些,而暗寫歡鬧的人群,讀后使人猶如觀看了一幅長長的民俗畫卷,對清朝京城元宵節的盛況增加了形象的認識。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觀察細致,記述生動。如寫彩燈,作者不僅具體寫了何處最勝,何處次之,何處稍有可觀,而且對燈的形狀、用料、圖案等都有記述。寫花炮煙火,為說明品種之多,則不厭其煩,詳細開列各種花炮的名目,使人由花炮形象生動的名稱便能想見其燃放后絢爛的姿容。寫食物,則突出大宗節日食品元宵。這些具體描寫,無疑得益于作者細致的觀察和對民俗民情的深入了解和由衷熱愛。也正因為如此,本文除了它在文學上的成就外,還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學方面的參考價值。本文語言簡煉質樸,準確傳神,言簡意賅,表現了作者錘煉語言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禁食蛙》原文|賞析
下一篇:《雪夜訪戴》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