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廖燕
大塊②鑄人,縮七尺精神于寸眸③之內。嗚呼!盡之矣。文非以小為尚,以短為尚,顧小者大之樞,短者長之藏也。若言猶遠而不及,與理已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無繁詞,理至者多短調。巍巍泰岱,碎而為嶙礪沙礫④,則瘦漏透皺見矣;滔滔黃河,促而為川瀆溪澗,則清漣瀲滟⑤生焉。蓋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斂。照乘⑥粒珠耳,而燭物更遠,予取其遠而已;匕首寸鐵爾,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獅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浳饔行奚?,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輕也。
(《二十七松堂文集》)
注釋①本文就“短小”二字立論,雖大半篇幅皆是比喻,直接說理的文字只幾句,但這些比喻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組合,將小品文短小的特點講得非常精辟。此文既是一篇真知灼見的小品文理論批評,也是一篇妙趣橫生的文藝小品。②大塊——大自然。或說指大地。③寸眸——指眼睛。眸,眼睛。④嶙礪沙礫——山崖、石塊、泥沙、碎石。⑤清漣瀲滟——清漣,澄澈的水波。瀲滟,水滿的樣子。⑥照乘——珠名,僅徑寸,能照及多輛車乘,故名。
上一篇:《隨園隨筆序》原文|賞析
下一篇:《小品自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