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叔
一提起小品文,我就想到《燈影槳里的秦淮河》。《燈影槳里的秦淮河》有二篇,一篇是朱自清的;一篇是俞平伯的。我可更愛朱自清那一篇。
原因是很簡單的。朱自清那一篇,不但文字委婉優美,使人讀后,如投入在這夜的秦淮底夢境里;就是描寫的手法,也是更寫實的。沒有無聊的哲學的議論。雖然,任何文學作品底每一個作者,對于題材底處理,有他一定的作為意識的尺度底視角,然而借了題材,來發揮他個人底主觀的議論,那總不免是一種累贅。而小品文似乎更應該避免。
把小品文和小說比較,那是人底“一生”和“一天”的不同。但看人是可以從他一天底行動、思想、脾氣、習慣中,知道他一生底歸趨。小品文也有同樣的作用和意義。
小說是人底“一生”,那就少不了故事。故事底演進,自有它底節拍。故小說可略其所不必要的,而增其所必要的。有時便不免虛構。小說中底主人,也不必限定某個特殊的人作為典型,而可取種種人底行動、面相、性格,來造成一個典型。小品文不必一定有典型的人物底出現,又不必一定要有故事。它是速寫,是漫畫;是社會現象底一片段,是把握人物或現象底特殊性的一面。同時,在其寫出底手法上,卻是更客觀的寫實;Tempo明快而不凝滯,字句簡練,題材大都實有其事。同時,要少發議論。
不過這么說來,小品文界限未免太狹。坊間流行的小品文刊物,其包羅之廣,又顯與上述各節不同。其中有漫談,有讀書札記,有雜感,有特寫,速寫,有書報評述。五色繽紛,頗呈大觀。那么,我所說的,就算是我理想中的小品文吧!
總之:我所歡喜的小品文,是有骨有肉,又有血的有生氣的東西。是所謂報告文學。我所不歡的,是引經據典在小文章中講大道理,甚至于翻了一會線裝書,抄節成文,那種死氣沉沉的東西。——但中國人是頂歡喜摸老路的,白話文學運動以后,有所謂整理國故的呼聲;社會科學書籍介紹以后,有所謂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全跌落在舊書堆中翻筋斗。那么小品文前途,怕也可想而知了吧。
(1935年《小品文和漫畫》)
注釋本文認為小品文應力戒“主觀的議論”,以防“死氣沉沉”。
上一篇:《我的胃口》原文|賞析
下一篇:《拒賄》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