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城路
龔自珍
賦秣陵臥鐘[1],在城北雞籠山之麓[2],其重萬鈞,不知何代物也。
山陬法物千年在,牧兒叩之聲死。誰信當年,楗錘一發[3],吼徹山河大地。幽光靈氣,肯伺候梳妝,景陽宮里[4]?怕閱興亡,何如移向草間置?
漫漫評盡今古,便漢家長樂[5],難寄身世。也稱人間,帝王宮殿,也稱斜陽蕭寺[6]。鯨魚逝矣[7]。竟一臥東南,萬牛難起。笑煞銅仙,淚痕辭灞水[8]。
【賞析】
此詞借臥鐘這一龐然大物寄寓感慨,是詠物詞中別有寄托者,詠物而不滯于物。寫鐘,即是自寫,亦鐘亦人。鐘是一種象征,“楗錘一發,吼徹山河大地”,振聾發聵,是召喚九州生氣的風雷。不肯伺候梳妝于景陽宮里,目無皇帝?!耙慌P東南,萬牛難起”,是詞人為自己退隱東南,不能起來擔負整頓乾坤的重任而自傷。末尾對銅仙鉛淚中的王朝興亡報以一笑,是含淚的笑,深沉凝重,亦見骨力。全詞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有現實感,風格沉郁而不失豪放。此詞作于詞人逝世前一年,尚能有如此筆力,尤為難得。
【注釋】
[1] 秣陵:今江蘇南京。臥鐘:今在南京鼓樓東北大鐘亭內。
[2] 雞籠山:即雞鳴山,在南京城北,有雞鳴寺。
[3] 楗錘:即犍槌。
[4] “肯伺候”二句:《南齊書·武穆裴皇后傳》:“上數游幸諸苑囿,載宮人從后車。宮內深隱,不聞端門鼓漏,置鐘于景陽樓上。宮人聞鐘聲,早起裝飾?!?/p>
[5] 長樂:秦漢宮名。
[6] 蕭寺:李肇《國史補》載: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寺”。
[7] 鯨魚:撞鐘之杵。
[8] “笑煞”二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云:“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p>
上一篇:《如晦·卜算子·婉約詞》賞析
下一篇:《韋莊·喜遷鶯·豪放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