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現(xiàn)在單講趵突泉。在西門外的橋上,便看見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地流著。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來的。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一個美景。這又是中國人的征服自然的辦法,那就是說,凡是自然的恩賜交到中國人手里就會把它弄得丑陋不堪。這塊地方已經(jīng)成了市場。南門外是一片喊聲,幾陣臭氣,從賣大碗面條與肉包子的棚子里出來。進了門有個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這里,“一毛錢四塊!”和“兩毛錢一雙!”的喊聲,與外面的“吃來”聯(lián)成一片。一座假山奇丑;穿過山洞,接連不斷的棚子與地攤,東洋布,東洋磁,東洋玩具,東洋……加勁的表示著中國人怎樣熱烈的“不”抵制劣貨。這里很不易走過去,鄉(xiāng)下人一群跟著一群的來提倡日貨,把路塞住。他們沒有例外的全張著嘴,蔥味四射。沒有例外的全買一件東西還三次價,走開又回來摸索四五次。小腳婦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許你痛快的過去。
到了泉池,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東三面全是唱鼓書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聲“喲”要拉長幾分鐘,猛聽頗像產(chǎn)科醫(yī)院的病室。除了茶棚還是日貨攤子——說點別的吧。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見方,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么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草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的上來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水泡,大,扁一點,慢慢的,有姿態(tài),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像一朵攢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比那大泉還更有味。
新近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鐵管,做成六個泉眼,水流得也很旺,但是我還是愛那原來的三個。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經(jīng)過一些貨攤,便出了北門。
前年冬天一把大火把泉池南邊的棚子都燒了。有機會改造了!造成一個公園,各處安著噴水管!東邊作個游泳池!有許多人這樣的盼望。可是,席棚又搭好了,漸次改成了木板棚;鄉(xiāng)下人只知道趵突泉,把攤子移到“商場”去(就離趵突泉幾步)買賣就受損失了;于是“商場”四大皆空,還叫趵突泉作百貨銷售場;也許有道理。
(1932年《華年》第1卷第17期)
賞析《趵突泉》一文,從形式上看,近似紀游文字。開頭一段平平領起:“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一般紀游文字,接著便應切入趵突泉何以為“名勝”之地,舒緩文字,從容紀勝。老舍不然,卻筆鋒陡轉(zhuǎn),“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一個美景”。然后以鋪張的筆墨,詳盡寫這個地方如何成了一個喧囂的“市場”,——成了“市場”也罷,市場上的混亂以及觸目皆是的“日貨”,特別引起作者的注意并引起一種憤懣之情。這可以看作是本文的“文眼”所在。以下三段集中寫趵突泉之美,文字簡潔、準確,贊賞之情,溢于言表。這既是寫景的妙文,同時與上文呼應,又是一個對比。最后一段補敘趵突泉南邊的棚子曾在前年遇火,但修造之后面貌并未因此改觀,依然為“市場”所擾。這在作者的意緒上是一個延伸:要從根本上還趵突泉本來面貌,卻是極難的,必須從改變市民傳統(tǒng)的、頑固的只顧自己不顧國家的觀念入手,如此,庶幾趵突泉改觀有望。這樣看來,本文并非紀游小品,倒更像一篇隨筆,作家從濟南趵突泉之美及其被“污染”,生發(fā)許多思想。這也恰是本文謀篇布局的特點所在。
《趵突泉》,原題《趵突泉的欣賞》發(fā)表于《華年》周刊1卷17期,時在1932年8月6日。老舍從1930年7月應聘到齊魯大學任教,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在寫作本文的1932年8月,同時發(fā)表《貓城記》。作者有感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誤國政策,心情郁悶,頗多悲觀之想。他在《我怎樣寫〈貓城記〉》中曾經(jīng)說:“……對國事的失望,軍事與外交種種的失敗,使一個有些感情的而沒有多大見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憤恨而失望。”這樣的心情也可以移來用以說明作者寫作《趵突泉》時的心情。他在文章中對市民性格中的消極因素的針砭,同他在《貓城記》中對落后國民性的揭露是一脈相承的,看出他憂國憂民的思緒。如果擴大一點說,這種市民性格中的消極因素的社會根源在于國民黨政府的愚民政策。所以,本篇的題旨可以作如下概括:借趵突泉景觀的被“污染”破壞,批評了國民黨政府之只知賣國而不知整飭市政的腐敗,以及在國民黨政府愚民政策下市民性格的自私和短視。
諷刺,是本文的基調(diào)。從全篇說,趵突泉之美同趵突泉被市民弄得“丑陋不堪”,這個對比就隱含著諷刺;從個別語句說,“一座假山奇丑,穿過山洞,接連不斷的棚子與地攤,東洋布,東洋磁,東洋玩具,東洋……加勁的表示著中國人怎樣熱烈的‘不’抵制劣貨。”這同實際生活中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形成映照,這個映照中也隱含著諷刺。這同時代以及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有直接關系。當他面對著危難中的祖國以及并不覺悟的一部分市民的精神狀態(tài),他笑不出來,就像他寫于同時的《貓城記》很少幽默更多諷刺一樣。
他的悲觀,固然表現(xiàn)了他的局限,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的深摯的愛國之情。
上一篇:《收獲》原文|賞析
下一篇:《獨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