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弊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北)。曾任過左拾遺、江州司馬等職。白居易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3000多首,他自己分之為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元稹為之編輯為《白氏長慶集》。簞:裝食物的竹器。餉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秉:拿著。弊:破爛。歲晏:年終。盡日:永遠,一生。
入選理由:
這首詩的思想性很突出,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員,能夠關注民生疾苦,同情人民,自我反思,實屬可貴。
詩詞賞析 這是作者早年任周至縣縣尉時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拿很高的薪金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封建官吏的良知。
全詩分四層。“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兩句總領全篇,交代時間,營造氣氛;“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暗示下文。“婦姑”以下八句為第二層,寫農戶忙于收割及其生存狀況。第三層選了一個典型的畫面,即一個貧窮孤苦無依的婦女,她家被租稅剝削得一無所有,只有靠拾一點遺落在地里的麥穗來充饑。這一層飽含感情,最為動人。最后一層是“今我”以下六句,是作者觸景生情后的反省。全詩語言通俗,如實描寫,敘述層次分明,議論觀點鮮明,不難解讀。
上一篇:《朱 熹·觀書有感(其一)》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曹 操·觀滄海》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