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青年時起義歸附南宋,主張抗金。65歲時還出任鎮江知府,壯心不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詞作,風格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醉里:是作者在醉里,帶著幾分酒意的意思。媼:老年婦女。無賴:無聊,沒有事情做。
入選理由:
任何人讀后都一定會難忘這一幅人情自然,社會祥和的鄉村風俗畫。
詩詞賞析 真實見聞才能寫得如此生動。詞中有“吳音”二字,那就是在吳地的見聞,即今江蘇長江以南一帶的所見所聞。根據作者的經歷,他率領起義軍南下之后,南宋朝廷授予他江陰簽判官,江陰即今江蘇江陰市,正在長江以南。作者在那里為官幾年后漫游吳楚各地,本篇大概就是這一時期寫的。另外,初到一陌生之地,對當地的語音方言印象最深。作者是北方人,聽到南方的吳音就感到很新鮮,也可說明本篇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上闋寫一戶在溪邊居住的人家,他們住的低矮的茅屋,屋旁溪邊長滿青草,顯然是農家。然后就一氣而下全寫人,從老寫到少。先是老夫妻在交談,醉意朦朧的“我”聽他們說的話像音樂一樣悅耳,盡管不懂意思,但卻可以感受出那語調之親切。這也透出作者對人民的情感傾向:愛人民。下闋接寫他們的三個兒子,老大在干農活,給豆苗除草;老二正在編織雞籠,也為家庭干活;小兒子最有趣,因年齡太小而沒事可做,只有在溪邊躺著,還一邊剝著蓮米。這些很可能是作者看到的真實情景,不過小兒子天真憨態的特寫鏡頭卻特別可愛,可以成為永恒的文學形象。
詞的韻腳很密,句句押韻,作者又借用古代民歌寫“大婦、中婦、小婦”的連貫句式,于是就有接連不斷的畫面映入眼簾,如同電影鏡頭一樣聯系緊密。
上一篇:《李 煜·清平樂》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范仲淹·漁家傲》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