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丙辰:熙寧九年(1076)。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天上宮闕:傳說中的月宮。朱閣、綺戶:本是貴族、富人的樓臺、門窗,這里泛指房屋。嬋娟:美好。
入選理由:
飽含人生哲理的詠唱,千古傳誦的名作。
詩詞賞析 這首詞作于密州(今山東諸城)。作者的弟弟當(dāng)時在濟南,兄弟二人同處一方,但中秋節(jié)仍無法相聚,本詞是寫來表達親情,安慰弟弟的。然而因詞中有“人有悲歡離合”兩句,稍不注意就會被曲解為人生傷感憂愁的主題。其實,這首詞上闋雖有“我欲”等句,好像表達作者有意離開塵世,有飛仙之羨的思想,但又因有“高處不勝寒”幾句的意義,明顯是對飛仙的否定,對立足人間的肯定,是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下闋開頭寫月照人間,有因見月思念而無眠等情感的表達,或許是略顯憂愁傷感,但馬上又接有“不應(yīng)有恨”兩句,并巧妙地以月亮不可能經(jīng)常都是圓的來比人間也不可能隨時事事都是圓滿的,這一比太有感人的說服力。然后再以兩個名句概括人生的特點和月亮的自然規(guī)律,說明人生如月缺月圓一樣,悲歡離合從來都是存在的,不可能常聚常歡,也不會常離常悲。結(jié)尾便自然表達希望和祝愿,兄弟二人都應(yīng)自我保重身體,總會有聚合歡樂的時候,會像月光嬋娟一樣美好。因此,下闋是如何對待人生的曠達思想的表現(xiàn)。合起來,全詞給人以安慰和鼓舞,給人以對待人生的思想和方法,是很有意義的。
這首詞能成為千古名作,究其原因,藝術(shù)表現(xiàn)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巧思妙比,無論是描寫還是議論,通篇以月緊扣人生而言。二是抒情味很濃,情感真實而動人,因為它是由弟弟推廣到其他每一個人的人生指南。宋人胡仔甚至認(rèn)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評價極高。
上一篇:《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氓》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