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簫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編年】
乾道二年(1166)七月,張孝祥罷靜江府北歸,以中秋之夜至洞庭。系舟金沙堆下,賦此以見志(見宛敏灝《張孝祥年譜》卷一)。《于湖文集》卷十四《觀月記》:“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即金沙堆)當洞庭青草之中,……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又同書卷一有《金沙堆賦》、《祭金沙堆廟》,卷二有七古《金沙堆》,卷三有五古《金沙堆屈大夫廟》等,均與此詞作于同時,可參看。
【匯評】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張于湖)嘗舟過洞庭,月照龍堆,金沙蕩射。公得意命酒,唱歌所自制詞,呼群吏而酌之,曰:“亦人子也。”其坦率皆類此。
魏了翁《跋張于湖念奴嬌詞真跡》(《鶴山題跋》卷二):張于湖有英姿奇氣,著之湖湘間,未為不遇。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杰特。方其吸江酌斗、賓客萬象時,詎知世間有紫微青瑣哉!
陸輔之《詞旨》下:警句:“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潘游龍《精選古今詩余醉》卷十一:孤光自照下非唯形骸盡捐,即乾坤不知上下也。
田藝蘅《留青日札》:杜工部“關山同一點”,岑嘉州“嚴灘一點舟中月”,又“草頭一點疾如飛”,又“西看一點是關樓”,又“凈中云一點”,花蕊夫人云:“繡簾一點月窺人”,張安國詞“更無一點風色”,夫月、云、風也,馬也,樓也,皆謂之一點,甚奇。
黃蘇《蓼園詞選》:寫景不能繪情,必少佳致。此題詠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縱寫得壯觀,亦覺寡味。此詞開首從“洞庭”說至“玉鑒瓊田三萬頃”,題已說完,即引入“扁舟一葉”。以下從舟中人心跡與湖光映帶寫,隱現離合,不可端倪,鏡花水月,是二是一。自爾神采高騫,興會洋溢。
查禮《銅鼓書堂詞話》:集內《念奴嬌·過洞庭》一解,最為世所稱頌。其中如:“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云:“短鬢簫疏界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此皆神來之句,非思議所能及也。
馮金伯《詞苑萃編》卷五《品藻》:張于湖有英姿奇氣,著之湖湘間,未為不遇。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杰特。方其吸江酌斗,賓客萬象,詎知世間有紫微青瑣哉。
同上卷十三《紀事》:張于湖嘗舟過洞庭,月照龍堆,公得意命酒,倡歌所作詞,呼群吏而酌之,曰:“亦人子也。”其坦率皆類此。
宋翔鳳《樂府余論》:故北宋之初,未嘗不和,由自治有策。南宋之末,未嘗不言戰,以自治無策。于湖《念奴嬌》詞云:“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亦惜朝廷難與暢陳此理也。
王闿運《湘綺樓評詞》:飄飄有凌云之氣,覺東坡《水調》有塵心。
【附錄】
張孝祥《觀月記》(《于湖集》卷十四):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尤數百里。余系舡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此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晁公溯《鮮于大任自東南歸唐安遣予張安國所作《水調歌頭》墨本一軸且云明年復往吳下喜簡作此》(《嵩山集》卷四):去蜀游東吳,舉頭望赤霄。君之門九重,觚棱郁岧峣。是中盛文物,簪筆立漢朝。規摹覺地雄,氣象知天高。計其所從客,皆是夔與皋。平生聞張公,磊落一世豪。示我《水調歌》,奴仆可命騷。尚想揮翰時,淋漓宮錦袍。問子何歸來,遠指萬里橋。答云懷喬木,聊復訪衡茅。未嗟功名忤,非憚道路勞。不見廊廟具,乃對薄領曹。明年買扁舟,鼓枻出下牢。西府有故人,亦應遣弓招。
上一篇:張孝祥《水龍吟·過浯溪》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張孝祥《水調歌頭》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