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
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孫綽、謝安與孫統等四十一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境內的蘭亭舉行了一次集會,按古人上巳修禊的習俗,要在三月第一個巳日臨水洗濯,去除不祥,詩人們在曲水旁,將盛著酒的杯子從曲水上游放出,讓它順著流水漂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暢飲此杯,臨流賦詩。今存王羲之的《蘭亭詩》共有六首,這是其中之一。時人將這些詩匯集起來,成為《蘭亭詩集》,王羲之為此寫了一篇序文,那就是千古留名的《蘭亭集敘》,因為羲之的書法出神入化,《蘭亭集敘》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文也不脛而走,膾炙人口,但羲之的《蘭亭詩》即較少為人注意,其實詩、文表現的思想與描繪的景象有不少相同之處,可互相發明。
三月三日,正是暮春天氣,萬物都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叭浩贰奔粗溉f象。這天氣候宜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詩人們自然可以寄情山水,暢敘幽情?!凹臅吃谒颉币痪鋵懗隽巳伺c自然的冥契,說明人與外物的聯系,富于哲理。同時逗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對象與“寄暢”的內容。仰望是朗然無滓的萬里晴空,俯首則低佪于清澈見底的曲水之濱。詩人的俯仰所見包蘊天地萬象,一切都生機盎然,令人想到造化的偉大,這兩句與序文中所說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日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一段所描繪的意境相似,只是更加凝煉而形象,這正是詩與散文的不同之處。面對著如此寥廓朗暢、一望無際的景觀,于是詩人由此悟出了自然與人生的真諦。這里王羲之由眼前景物所激起的,并不是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因而接下來的不是抒情,而是陳理。
偉大??!造化的功績,它對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不偏不倚的,它賜給萬象的生命,在這春光融泄之中,詩人感到了自然的力量。而對于三才之一的人來說,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雖千差萬別,但無一不是新鮮而充滿生機的。
王羲之世奉道教中的一支天師道,因而他的思想與盛行于當時的玄學家之言不甚一致,他雖任性率真,放浪形骸,然于人生、于現實并未失去希望,也未忘情于人世?!妒勒f新語》中載:“王右軍(羲之)與謝太傅(安)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詣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可見羲之反對玄言家的清談誤國,而主張切實地為國家作點事。因而他在《蘭亭集序》中也批評老莊哲學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不滿老莊齊死生,等壽夭的消極思想。因而在此詩中他既肯定了造化的偉大,也強調了自然對人的影響,強調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蘭亭詩》可以說是現存的玄言詩的代表,《文心雕龍》中說到東晉的詩風時說:“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辩妿V《詩品序》中也說:“永嘉(307—313年)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闭捎谛栽娺@種平淡無味的特征,使得它在詩歌史上成為暫短的一瞬,不久就消聲匿跡了。而從今存的孫綽、王羲之、王獻之、謝萬、孫統、孫嗣、庾友、庾蘊、曹茂之等人的《蘭亭詩》來看,可知當時玄言詩的風氣,王羲之的這首詩即體現了這種風氣。詩人由寫景而抒發自己對人生乃至宇宙的看法,所謂“寓目理自陳”,這也是一般玄言詩的格式。然羲之的這首詩造語清新,雖然不脫道家崇尚自然的根本觀念,卻也歌頌了人的感物寄懷,其中體現的精神是積極向上的,不同于玄言家的超脫與淡泊。這正是他本身的人格與思想的真實反映。此詩雖旨在說理,然暢達明白,不故作玄虛,在玄言詩中是比較成功的一首。
上一篇:《蘭亭詩·庾蘊》原文|賞析
下一篇:《凜凜歲云暮·無名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