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作品·這個與那個》簡析
魯迅著。發表于1925年12月10、12、20日《國民新聞》,收于《華蓋集》。全文共四題:《讀經與讀史》、《捧與挖》、《最先與最后》、《流產與斷種》,從四個不同的側面共同表達了作者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警辟、深邃的思想。《讀史與讀經》針對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掀起的復古逆流,以“甲午戰敗”的史實批駁了“讀經救國”的荒謬,揭露了復古派反對社會改革、阻撓社會進步的反動性,指點人們重視歷史的研究,以便“知道我們現在的情形”,從而“覺悟中國改革之不可緩”。《捧與挖》通過大量的社會和自然現象,針對人們易于茍安的社會心理,揭示舊勢力常利用舊思想、舊道德,甚至憑借官力,對人們采用“捧”與“挖”的兩種手段,使之“無害”于舊勢力的統治,以反對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作者指點人們,要不為“壓”所屈服,不為“捧”所昏迷,更不因自身“免害”而去“捧”人,堅決“挖”掉反動統治階級的老“底”,從根本上去摧毀舊中國的統治制度。《最先與最后》從《韓非子》中論賽馬應“不為最先,不恥最后”的“妙法”說起,深刻批判了在封建社會中長期形成的中庸思想,指出這種庸人哲學嚴重地削弱人們的斗志和阻撓社會的改革,指點人們要以“不恥最后”、“鍥而不舍”的精神投身于社會革命的洪流。《流產與斷種》針對反對改革者對于青年創作所降下的“流產”的惡謚,揭露他們以“流產”、“幼稚”的大棒扼殺新生力量,以“先生”“導師”的偽裝,禁錮革命思想以維護舊制度、舊思想,反對社會改革的反動實質。文章告示人們要熱情鼓勵革命新生力量,促進新生事物的成長,堅持進步,反對倒退。這四篇雜文以犀利深刻的筆觸揭示反對改革者的種種面目和手段,啟示人們為推進社會改革而進行韌性的戰斗。作者善于借生動的比喻、形象的語言析事說理,并通過上下縱橫的比較、對照來發揮自己的精辟見解,使嚴密的邏輯性和豐富的形象性相互生發,揭示事物的內涵和本質。
上一篇:《散文·近代·辟韓》簡析
下一篇:《散文·這樣的戰士》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