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草自生香,生于大道傍。
十月鉤簾起,并在束薪中。
此詩為樂府古辭,屬《雜曲歌辭》。詩中借物寓意,寄寓了人才棄路旁,遭遇與凡眾相等的慨嘆,從而諷刺了在上位者的昏庸闇劣、糟踏人才。
“蘭草自生香,生于大道傍。”蘭草,有兩種,一種為菊科植物之蘭草,全體有香氣,秋季開花;一種為蘭科植物之蘭草,春季開花,花有香氣,即現在常見的盆栽者。兩種本皆生于山野。自生香,是說其香是天然生成的,本自與眾草不同。傍,通“旁”。生于路旁,又見蘭草本與眾草同生同長,表面上并無區別。兩句一正一反,一句說蘭草在香氣上與眾草有別,一句說蘭草與眾草所生之地無別。“十月鉤簾起,并在束薪中。”十月,秋末冬初,草木長成,正是砍柴季節。鉤簾,當作“鉤鐮”,“簾”的繁體作“簾”,與“鐮”音同形近。鉤鐮,鐮刀也。此名稱漢時已有,桓譚《新論》云:“劍用之獲稻,曾不如鉤鐮之功。”鉤鐮起,即農諺說的“動刀鐮”,揮鐮收割之謂也。打柴人開始砍柴了,他們的目的在柴而不在香,結果蘭草也好,眾草也好,一起砍倒在地,打成捆,留待冬天作柴燒。這兩句是詩人為蘭草鳴不平,亦是以此為喻,為人才的不被人所識、不能盡其才鳴不平。人才何以不為人所識呢?孟郊《湘弦怨》詩云:“昧者理芳草,蘭蒿同一鋤。”其意實本此詩,其中明確點出糟踏蘭草的是“昧者”,這對理解此詩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很明顯,蘭草之被埋沒,是由于居上位者之昏庸闇劣,他們以自己之昏昏,怎么能識人才之昭昭呢!聯系樂府古辭產生的社會背景看(多數產生于東漢后期),那種“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見《抱樸子》)的現實,不正是這首詩不平之鳴之所指嗎?人才不被識,不得用,人才被當作凡花眾草來踐踏,這是封建社會常有的事,但又絕不只存于封建社會,因此,此詩所寫蘭草遭遇的寓意,到今天仍能引人感嘆,發人深思。而其物象與意象之巧妙融合,又大大豐富了詩的內涵外延,使這短短的二十個字,更具有耐人咀嚼的藝術魅力。
此詩明楊慎《升庵詩話》“蘭草”條曾引錄,但文字小有差異,如第一句之“生”作“然”,第三句作“腰鐮八九月”,第四句“并”作“俱”。今附記于此,以備參考。
上一篇:《古絕句·無名氏》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上山采蘼蕪·無名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