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51〕,則王許〔52〕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53〕不至〔54〕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55〕何以異〔56〕?”
曰:“挾〔57〕太山〔58〕以超〔59〕北海〔60〕,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61〕,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62〕吾老〔63〕,以及人之老〔64〕;幼〔65〕吾幼〔66〕,以及人之幼〔67〕。天下可運(yùn)于掌〔68〕。詩云,‘刑〔69〕于寡妻〔70〕,至于兄弟,以御〔71〕于家〔72〕邦。’言舉〔73〕斯〔74〕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75〕,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76〕,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
“權(quán)〔77〕,然后知輕重;度〔78〕,然后知長短。物皆然〔79〕,心為甚〔80〕。王請度〔81〕之!”
“抑〔82〕王興〔83〕甲兵,危士臣〔84〕,構(gòu)怨〔85〕于諸侯,然后快〔86〕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87〕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88〕?”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89〕不足于口與〔90〕?輕煖〔91〕不足于體與?抑〔92〕為采色〔93〕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94〕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95〕土地,朝〔96〕秦楚,蒞〔97〕中國〔98〕而撫四夷〔99〕也。以若〔100〕所為求若所欲,猶〔101〕緣木〔102〕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103〕與?”
曰:“殆〔104〕有〔105〕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鄒〔106〕人與楚〔107〕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108〕不可以敵〔109〕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110〕之地方千里〔111〕者九,齊集有其一〔112〕。以一服〔113〕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葢〔114〕亦反其本〔115〕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116〕,使天下仕者〔117〕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118〕皆欲藏〔119〕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2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21〕皆欲赴愬〔122〕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23〕,不能進(jìn)〔124〕于是〔125〕矣。愿夫子輔吾志〔126〕,明以教我。我雖不敏〔127〕,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128〕而有恒心〔129〕者,惟〔130〕士〔131〕為能。若〔132〕民,則〔133〕無恒產(chǎn),因〔134〕無恒心。茍〔135〕無恒心,放辟〔136〕邪侈〔137〕,無不為已〔138〕。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139〕之,是罔〔140〕民也。焉有〔141〕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142〕民之產(chǎn),必使仰〔143〕足以事〔144〕父母,俯〔145〕足以畜〔146〕妻子,樂歲〔147〕終身飽,兇年〔148〕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149〕,故民之從之也輕〔150〕。”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151〕,奚暇〔152〕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153〕,則盍〔154〕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155〕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156〕之畜,無失其時〔15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158〕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159〕之教,申〔160〕之以孝悌〔161〕之義,頒白者〔162〕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齊宣王: 戰(zhàn)國時齊國君主,姓田,名辟疆,齊威王子,在位十八年。 齊桓: 春秋時齊國君主桓公,名小白,五霸之一。 晉文: 春秋時晉國君主文公,名重耳,五霸之一。 徒: 門人。 道: 講述。 無以: 不得已。 則王乎: 那么說說王道好嗎。王,王道。 德: 德行。 何如: 怎么樣。 王: 稱王天下。 保民: 安民、養(yǎng)民。 御: 抵擋、阻止。 寡人: 君主謙稱。 胡龁(hé): 齊宣王的近臣。 何之: 到哪里去。 釁鐘: 祭鐘。釁同“釁”,是一種用牛羊等牲畜的血涂在新制器物上的祭祀儀式。 舍: 釋放。 觳觫(hú sù): 恐懼得發(fā)抖。 若: 假如。 就: 赴、受。 然則: 那么。 與: 同“歟”,疑問語氣詞。 易: 換。 不識有諸: 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諸,等于“之乎”。 是: 這、這樣。 王: 稱王天下。 愛: 吝惜、舍不得。 固: 本來。 不忍: 不忍心。 誠: 果真。 褊: 狹小。 異: 奇怪。無異: 不要怪罪。 惡: 疑問代詞,怎么。 隱: 哀憐、同情。 擇: 區(qū)別。 心: 心理。 宜乎: 難怪。 無傷: 不礙事、沒關(guān)系。 仁術(shù): 行仁政的方法。 是以: 所以。 遠(yuǎn): 避開。 說: 同“悅”,高興。 忖度: 揣測、推測。 夫子之謂也: 正是對著您先生說的。謂,對……說。 求之: 探求它的原因。反而求之: 回過來問問自己。 戚戚: 心動的樣子。 復(fù): 稟告。 鈞: 三十斤。 明: 視力。 秋毫: 秋天鳥獸新生細(xì)毛的尖端,或說是禾穗上的白毛。秋毫之末: 指極細(xì)小的東西。 〔51〕 輿: 車;薪: 木柴。輿薪: 一車柴火。 〔52〕 許: 贊同。 〔53〕 功: 功效,此指恩惠。 〔54〕 至: 達(dá)到。 〔55〕 形: 外表、現(xiàn)象。 〔56〕 異: 不同。 〔57〕 挾: 用腋夾著東西。 〔58〕 太山: 即泰山。 〔59〕 超: 越過、跳過。 〔60〕 北海: 渤海。 〔61〕 折枝: 折取草莖樹枝,喻輕而易舉。 〔62〕 老: 作動詞,尊奉。 〔63〕 吾老: 自己的長輩。 〔64〕 人之老: 別人的長輩。 〔65〕 幼: 作動詞,愛護(hù)、慈愛。 〔66〕 吾幼: 自家的孩童。 〔67〕 人之幼: 別人的孩童。 〔68〕 運(yùn)于掌: 在手掌上轉(zhuǎn)動,意指容易。 〔69〕 刑: 同“型”,給……作示范、給……作榜樣。 〔70〕 寡妻: 嫡妻。 〔71〕 御: 治理。 〔72〕 家: 卿大夫的采邑;邦: 諸侯的國家。家邦: 采邑與國家。 〔73〕 舉: 用。 〔74〕 斯: 這種。 〔75〕 保四海: 保有天下。 〔76〕 大過人者: 遠(yuǎn)遠(yuǎn)超過一般人。 〔77〕 權(quán): 此作動詞,稱一稱。 〔78〕 度: 作動詞,量一量。 〔79〕 物皆然: 任何事物都如此。 〔80〕 心為甚: 人心更是如此。此指人心對善惡優(yōu)劣更需好好地衡量。 〔81〕 度: 揣量、斟酌。 〔82〕 抑: 轉(zhuǎn)折連詞,或許。 〔83〕 興: 發(fā)動。 〔84〕 危士臣: 使士卒臣民陷于危境。 〔85〕 構(gòu)怨: 結(jié)怨。 〔86〕 快: 快感、高興。 〔87〕 大欲: 最希望獲得的東西。 〔88〕 可得聞與: 可說給我聽聽嗎。 〔89〕 肥甘: 美食。 〔90〕 不足于口與: 不能滿足口味嗎。 〔91〕 輕煖: 指好衣服。煖,同“暖”。 〔92〕 抑: 還是。 〔93〕 采色: 華麗的衣著。一說色為美色,采色指后宮衣著華麗、容貌美麗的女子。 〔94〕 便嬖: 左右受寵幸的小臣。 〔95〕 辟: 開辟、開拓。 〔96〕 朝: 使……來朝。 〔97〕 蒞: 臨、君臨。 〔98〕 中國: 指當(dāng)時的中原。 〔99〕 撫四夷: 安撫周邊少數(shù)民族。 〔100〕 若: 你。 〔101〕 猶: 就像、如同。 〔102〕 緣木: 攀援樹木。 〔103〕 甚: 嚴(yán)重。 〔104〕 殆: 幾乎。 〔105〕 有: 同“又”,更。 〔106〕 鄒: 戰(zhàn)國時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鄒縣。 〔107〕 楚: 當(dāng)時大國。 〔108〕 固: 本來。 〔109〕 敵: 抵擋、抵?jǐn)场?〔110〕 海內(nèi): 天下。 〔111〕 方千里: 千里見方。 〔112〕 齊集有其一: 齊國的土地只占天下的九分之一。集,聚集,此意指把齊國土地全部算上。 〔113〕 服: 征服。 〔114〕 葢(hé): 同“盍”,何不。 〔115〕 反其本: 指回到根本上解決問題。 〔116〕 發(fā)政施仁: 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 〔117〕 仕者: 官吏。 〔118〕 商賈: 商人。 〔119〕 藏: 儲藏,此指貿(mào)易。 〔120〕 涂: 道路。 〔121〕 疾: 不滿、憎恨。疾其君者: 憎恨他的國君的人。 〔122〕 愬: 同“訴”,申訴、控告。 〔123〕 惛: 同“昏”,糊涂。 〔124〕 進(jìn): 達(dá)到。 〔125〕 是: 指行仁政。 〔126〕 輔: 幫助。輔吾志: 輔助我的志向(即達(dá)到稱王天下的目的)。 〔127〕 敏: 聰明。 〔128〕 恒產(chǎn): 一定的產(chǎn)業(yè)。 〔129〕 恒心: 指良好的道德觀念。 〔130〕 惟: 只有。 〔131〕 士: 士人,指有一定知識的人。 〔132〕 若: 至于。 〔133〕 則: 就。 〔134〕 因: 因而。 〔135〕 茍: 假如。 〔136〕 放辟: 放縱邪僻。 〔137〕 邪: 歪道;侈: 胡作非為。邪侈: 違法亂紀(jì)。 〔138〕 無不為已: 沒有什么干不出來的。已,同“矣”。 〔139〕 刑: 施加刑罰。 〔140〕 罔: 陷害。 〔141〕 焉有: 哪里有。 〔142〕 制: 規(guī)定。 〔143〕 仰: 向上。 〔144〕 事: 奉養(yǎng)。 〔145〕 俯: 向下。 〔146〕 畜: 畜養(yǎng)、養(yǎng)育。 〔147〕 樂歲: 好年成。 〔148〕 兇年: 災(zāi)年。 〔149〕 驅(qū): 驅(qū)趕,此作誘導(dǎo);之: 達(dá)到,此作走上。驅(qū)而之善: 誘導(dǎo)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 〔150〕 輕: 容易。 〔151〕 贍: 足。 〔152〕 奚: 哪里;暇: 空閑時間。奚暇: 哪里有空。 〔153〕 行之: 指稱王天下的事業(yè)。 〔154〕 盍: 何不。 〔155〕 五十者: 五十歲的人。 〔156〕 彘: 大豬。 〔157〕 時: 農(nóng)時。 〔158〕 奪: 耽誤。 〔159〕 庠序: 泛指學(xué)校。 〔160〕 申: 再三闡明。 〔161〕 孝悌: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162〕 頒白者: 老人。頒,通“斑”。
(燕永成)
〔鑒賞〕 名篇之所以為名篇,總有其理由: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齊桓晉文一章之所以為名篇,不僅僅因?yàn)樗恰睹献印分凶铋L的一章(全章記錄了孟子與齊宣王的問答,往返17回,共1311字,實(shí)為《孟子》之最),更在于它全面論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張,是研究孟子政治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孟子之時,有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一是王道,一是霸道。所謂王道就是行仁政,讓人高高興興,近悅遠(yuǎn)來,內(nèi)心誠服;所謂霸道,就是耍武力,讓人迫于壓力,膽顫心驚,不得不服。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孟子倡王道而黜霸道。
談話伊始,齊宣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桓即齊桓公,晉文即晉文公,二人都是春秋時著名的霸主。孟子認(rèn)為,齊桓、晉文雖然名氣大,但行的是霸道,不是王道,并不合自己的政治理想,便以“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為托辭,將這個話頭擋了回去。
孟子不贊成霸道,是有理由的。在孟子看來,霸道無非是“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這種做法,無異于緣木求魚,甚至連緣木求魚都不如。因?yàn)榫壞厩篝~即使得不到魚,總還不至于有什么災(zāi)患,行霸道則不同,“后必有災(zāi)”。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弱小的鄒國同強(qiáng)大的楚國打仗,一定是楚國勝,這叫做“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現(xiàn)在四海之內(nèi)方圓千里的土地共有九塊,齊國只占其中之一,以其一服其八個,同鄒國與楚國打仗并沒有什么不同,必敗無疑。
既然霸道不是治理國家的最好辦法,就應(yīng)該“反其本”,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怎樣“反其本”呢?就是要“得道”,即所謂“得道者多助”。行仁政就是得道,因?yàn)樗茏尠傩者^上好日子: 五畝之宅種植桑樹,年滿五十的人就能穿上絲綢了;雞鴨豬狗按時飼養(yǎng),年滿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食了;百畝之田不誤農(nóng)時,八口之家就沒有饑荒了;注重鄉(xiāng)校教育,強(qiáng)調(diào)孝敬長輩,須發(fā)斑白的人就不會背物負(fù)重在道路上行走了。這樣一來,你就贏得了民心,得到的援助就多,甚至整個天下的人都來順從: 入仕的人愿意到你的國家來任職,耕田的人愿意到你的國家來耕種,從商的人愿意到你的國家來經(jīng)營,旅行的人愿意到你的國家來行走,天下對自己君主不滿的人都愿意到你的國家來投奔。果真如此的話,“不王者,未之有也”,即使不想稱王,怕也很難。
行仁政的前景雖然令人向往,但齊宣王懷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做到“保民而王”。孟子講,沒有問題呀,你完全有這個能力。根據(jù)呢?孟子講了這樣一件小事: 有一次宣王坐在殿堂之上,有人牽牛從堂下經(jīng)過,宣王問怎么回事,那人說拿去祭鐘,宣王不忍牛顫栗發(fā)抖,一副無罪而受死的樣子,便下令把牛放了。孟子認(rèn)為,此事足以證明,齊宣王有不忍之心。俗話說,“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忍”的原意是承受,“不忍”就是不能承受。見過殺牛的人都知道,牛被殺之前,知道自己要死了,是要掉淚的。人見到牛瑟瑟發(fā)抖,老淚縱橫的樣子,內(nèi)心戚戚然,不是滋味,這便是不忍之心。
有不忍之心,就有了行仁政的基礎(chǔ)。既然可以恩及禽獸,當(dāng)然就可以恩及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一級一級地向外“推恩”,天下就可以運(yùn)轉(zhuǎn)于手掌之上了。孟子打比方說,如果一個人說自己不能挾持泰山跨越北海,那是確實(shí)沒有這個能力,但如果一個人說自己不能為長輩揉肩搓背,那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不肯去做。輕輕一根羽毛都舉不起來,那是沒有用力氣;滿滿的一車木柴都看不見,那是沒有用眼力;百姓過不上好的生活,那是沒有對他們“用恩”。所以,“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總之,此章系統(tǒng)論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這一思想說來也很簡單: 每個人都有不忍之心,將其發(fā)揚(yáng)光大,推己及人,就能夠行仁政;行仁政的最大好處,是能夠在各國慘烈競爭的情況下贏得民心,得到天下人的擁戴;一旦得到天下人的擁戴,就有了勝敵的法寶,除非不戰(zhàn),戰(zhàn)必能勝。
孟子的政治思想明顯染有濃厚的理想色彩,在當(dāng)時紛爭不已、崇尚武力的情況下顯得不合時宜,不切實(shí)際,不被人們采納是必然的。但因?yàn)槊献犹貏e重視民心的力量,對君主個人的德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開創(chuàng)了一種理想政治的范型,成為后人反對絕對君主專制的精神武器。漢代之后,這種理想政治,進(jìn)一步升華為現(xiàn)實(shí)政治唯一合法的對抗力量,使現(xiàn)實(shí)政治始終有一種向上提升的動能,保證其不至于向惡的方面無限度滑落。這種情況只要看看唐代及清代盛世,就可以清楚了。這是孟子對中國政治發(fā)展史的最大貢獻(xiàn)。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重讀歷史,對中國政治的發(fā)展可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rèn)識。
上一篇:桓公六年(季梁論民為神主) 《春秋·左傳》
下一篇:檀 弓(下,節(jié)選)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