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簡介|介紹|概況
《詩經·鄭風》篇名。《毛詩序》說:“《豐》,刺亂也。婚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宋朱熹《詩集傳》:“婦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婦人以有異志不從,既則悔之,而作是詩也。”請姚際恒《詩經通論》:“此女子于歸自詠之詩。”‘俟巷’,‘俟堂’,男子親迎也。女子在房觀之,悔不能送將也。……何玄子曰:朱子謂‘婦人與男子失配,既乃悔之而作’,則是奔也。豈有奔其人而乃具禮服以待車馬者乎?且堂上非所私之地。”今人吳闿生《詩義會通》:“朱子云:此淫奔之詩。序說誤矣。按詩旨,但初未從行,后悔而欲往,未見淫奔之意。姜炳章謂天下無有淫奔而俟于堂者,亦無衣錦褧衣架車而行者,其說允矣。”高亨《詩經今注》:“一個男子向女子求婚,她不理睬。不久,她后悔了,表示愿意嫁他。”陳子展《詩經直解》:“《豐篇》,蓋男親迎而女不得行,父母變志,女自悔恨之詩。戴震云: ‘此《坊記》所謂親迎,婦猶有不至者也。蓋言俗之衰薄,婚姻而卒有變志,非男女之情,乃其父母之惑也,故托論為女子自怨之詞以刺之。悔不送,以明己之不得自主,而意終欲隨之也。后二章望其復迎己以行。或曰,女子始有所為留者,非歟?曰,非也。凡后世婚姻變志,皆出于父母,不出于女子。詩言迎者之美,固所愿嫁也,必無自主不嫁者也。此托為女子之詞,正以見惑由父母爾。使父母知男女之情如此,惑亦可解矣。’戴氏之鄉人汪梧鳳、胡承珙,先后并為闡明之;厥后王先謙亦贊同之。可為此詩定論。”袁梅《詩經譯注》:“這個女子原來與愛人賭氣,沒有跟愛人一同去成婚。事后,她失悔了,表示想跟愛人一同去建立愛情生活。”高說符合詩義。本詩語言樸實,情真意切,相當感人。
上一篇:《中山狼》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為幽州牧與彭寵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