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汪琬
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數州縣之慶也。國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
吾友王子貽上,年少而才。既舉進士,于甲第當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為推官揚州,將與吾黨別。吾見憾者方在燕市,而慶者已翹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間矣。
王子勉旃:事上宜敬,接下宜誠,蒞事宜慎,用刑宜寬;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矣。
朔風初勁,雨雪載途,搖策而行,努力自愛。
——《鈍翁類稿》
〔注釋〕 王進士:即王士禛,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之任:到任。王士禛中進士后,出任揚州推官。 諸曹:朝廷各部司官的通稱。 甲第:科舉考試的等第。明清進士分三甲: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 主事:各部所屬司官的最低一級。 勉旃(zhān):勉之。旃:語助詞。 蒞(lì)事:臨事。 策:馬鞭。
汪琬和王士禛一同考中進士,汪琬留在京城任戶部主事,王士禛則出任揚州推官。臨行時汪琬寫這篇《送王進士之任揚州序》贈別。
文章劈頭就針對王進士離京外任揚州這一件事,從國家人民的利益和朋友同年的私情得失來立論,沒有泛泛的俗套話,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大有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之勢。“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數州縣之慶也。”這是站在地方百姓的立場,為王進士的外任而慶賀。接著又推挽一筆,寫道:“國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這是站在京城里朋友的立場上來說的,表示友情難舍。這一段文字,分作兩層意思來申說,卻緊緊圍繞著公義私情的得失,兩相比較,如:“諸曹失之,一郡得之”;“國家得之,交游失之”;權衡得失,傾向很鮮明。而“十數州縣之慶”和“二三士大夫之憾”,這中間誰多誰少,哪個重哪個輕,也不難作出結論。作者把得和失、慶幸和遺憾,通過整齊的句式排比出來,雖然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見,但他的態度卻十分明確。王進士的外任而引起的公私得失,又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這個人對國家和朋友都很忠誠,是一位可貴的人才和可交的良友,因而他的去就動向才能牽動人心,引起不同方面的強烈反應。本來,在封建社會,中了進士,不能留作京官而到外地就職,會被人認為不光彩。但作者卻一反這種俗見,不發惋惜感嘆的言辭,而把期待寄托于勸勉之中。這短短兩行文字,措詞得體,又有獨到的見識,而且蘊藏著愛才惜別的無限深情。這的確是一個很精彩的文章開頭。
前一段空中騰挪,盤旋作勢,雖然沒有介紹出所寫對象的身份姓氏,而王進士這個人已呼之欲出。后一段順勢點出王進士的名字:王貽上。“年少而才”,是對他的一個總的評價。王士禛中進士的時候只有二十一歲,很年輕。作者汪琬比王士禛大十歲,但因為是同年進士,所以稱他為“吾友”。“于甲第當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為推官揚州。”中了進士,從科舉等第的情況看,應當在中央部里當主事的官,但根據新的任命,他要出京到揚州去做推官。這幾句交代王士禛中了進士和外任揚州推官的經過,語氣之間,并無褒貶的意思,使人感到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將與吾黨別”,流露出惜別之情。“吾見憾者方在燕市,而慶者已翹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間矣。”這兩句是想象之詞,虛中有實,生動地寫出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對于王士禛離京外任的反應,好像電影的蒙太奇鏡頭,把京師友人的惜別惋嘆和江淮人民的熱切盼望疊印在一起,產生了十分強烈的抒情效果。同時“憾者”和“慶者”,又同開頭“十數州縣之慶”和“二三士大夫之憾”相呼應,進一步補足前面的意思,行文回環往復,搖曳多姿。
下來一段是臨別贈言的正文,為贈序這種體裁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寫得極為簡約。作者勉勵王士禛,到任以后,在四個方面要特別注意:一、“事上宜敬”;二、“接下宜誠”;三、“蒞事宜慎”;四、“用刑宜寬”。這里提到用刑問題,是因為王士禛所任的推官掌管刑獄,因而特別提一下,切合身份,不是泛泛之語。作者在四個方面勉勵之后,緊接一句:“反是罪也。”從正反兩面著筆,有勉勵,也有告誡。這幾句臨別贈言,總的精神不外乎仁義忠信的禮教規范,帶著那個時代和階級的鮮明印記;然而其中也表現了忠于職守和體恤民情的思想。如果這四個方面真正能夠身體力行,在封建社會也算得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吏了。作者諄諄勸勉,語重情長,四個簡短的排句,各用一個“宜”字,意思是最好是這樣,而不說應該如何如何;語氣宛轉,態度誠懇,完全是朋友之間相互勉勵的口吻,沒有居高臨下教訓人的味道。“吾告王子止此矣。”顯得直截了當,要言不煩。所說幾點,雖無驚人之語,卻樸樸實實;再說真正受用的話,幾句也就夠了,何必喋喋不休呢。這樣做,還含有尊重和信任對方的意思:常言道“快馬一鞭,明人一言”,王士禛也是一位明達事理的人,用不著對他多說了。
最后一段:“朔風初勁,雨雪載途,搖策而行,努力自愛。”渲染送別的情景,寥寥四句,就構成了一幅充滿著離情別意的風雪送行圖。“朔風初勁”,“雨雪載途”,這兩句寫風雪出行,在寫景中蘊含著關切行人的深厚情意。作者目送友人在風雪中揚鞭遠去,不勝其依依惜別之感,千言萬語歸并一句話:“努力自愛”。這四個短句,情景交融,語言精煉,好像一首抒寫離別情思的小詩。它不但使眼前送別的情景歷歷如畫,而且觸發人產生一些詩意的聯想:“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漫天風雪,依依話別;揚鞭揮手,匹馬南行。這情景是頗為荒寒而凄苦的,但是想到揚州一帶老百姓的等候和歡迎,心頭的寒意也就冰消雪化了。這個富有濃郁詩意的結尾,在寒冷孤寂的氛圍中滲透出溫暖的友情和良好的祝愿,因而并不使人感到哀怨消沉。文章到這里戛然而止,顯得情韻悠然,余味不盡。
這篇短文,不過寥寥百余字,卻蘊含著期望、勉勵、憐才、惜別等多種情思,從容宛轉,一一流于筆下。寫來回環往復,曲折多姿,開頭突兀奇警,很快入題;結尾含蓄雋永,耐人尋味。文章的承接起伏,跌宕開合等,處處都見出作者謀篇的匠心,因而在極其短小的篇幅中,展現了大可回旋的余地,真不愧為短文中的上乘之作。作者后來跟王士禛論文意見不合,產生了一些隔閡,但王士禛還是很欽佩這位老朋友的。
上一篇:《送橘啟·〔南朝·梁〕劉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送秦中諸人引·〔金〕元好問》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