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韓愈
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字退之。鄧州南陽(今河南鄧縣)人。因祖居昌黎,故又稱昌黎先生。他自幼喪親,三歲而孤,隨伯兄度日。少年時刻苦攻讀,曾博習諸子百家之書,25歲中進士。其后做過地方官和朝廷官,并曾任四門學博士、國子學博士和祭酒。他任潮州刺史時,曾自捐薪俸創辦“鄉學”;任國子祭酒時,曾為整頓中央官學做了大量工作。他還著有《師說》、《進學解》、《子產不毀鄉學頌》等教育論文。
韓愈在《師說》一文中,針對當時社會上輕視教師、恥于從師的錯誤思潮,闡述了有關“從師”和“為師”的一系列主張。首先,強調了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從“人非生而知之”的觀點和歷史事實出發,認為無師則惑不得解,無師則必“愚益愚”。其次,提出了教師的三大任務。他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韓愈關于教師任務的論述,不僅是比較全面的,而且擺法也是得當的。再次,明確了教師的根本標準,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種聞道在先、有道在身、“無長無少”、“無貴無賤”的擇師標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最后,闡述了師生關系的原則。他認為,師生關系是以道、業為基礎的。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生在道業的基礎上是平等、互學的。
韓愈像
韓愈在《進學解》一文中,提出頗有見地的為學見解。他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話,首先在德、業兩方面向學生提出高標準和嚴要求,即“德成”和“業精”。其次也指出了達到此種境界的途徑,即在“思”和“勤”兩方面下功夫,這是很有道理的。韓愈在《進學解》一文中,還提出了極為寶貴的學習方法。他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即在閱讀有關記載事情的書籍時,應該分清主次,掌握要領;在閱讀有關闡述道理的書籍時,應該抓住實質,領會精神。這就是說,讀書學習,要根據不同書籍的性質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這些見解至今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參見“韓昌黎”條。)
上一篇:小說·霍小玉傳
下一篇:散文·韓愈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