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鑒賞〕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句話出自《老子·十九章》,也體現出老子“無為”的思想。在老子看來,“道”是具體生活世界的基本原則,“道”不僅創生了天地萬物和人類社會,而且無時無刻不在作用和影響具體生活世界,“道不遠人”,在《二十五章》中,老子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應該遵循“道”的原則生活,按照自然的法則生活,保持清靜素樸的心態,節制私欲,還淳返樸。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生活得更好,人類社會才能更好地和諧共處。可以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老子為人類社會開出的一劑救世良方。這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句話,一是從人生態度角度來看,一是從治國理念角度來看。
先秦大儒荀子曾經犀利地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禮論》)。人生于斯世,總難免會有種種欲望,也難免會面對種種誘惑。就欲望本身而言,欲望本無所謂善惡、好壞之分,但是,當欲望肆無忌憚地擴張,超出了一定限度,“求而無度量分界”,那么,它就會有了善惡、好壞之分了,也就會給人自身和整個人類社會造成種種危害。因此,無論是儒家學者,還是道家學者,都主張需要對人的欲望有所節制,但是,兩派學者采取了不同的節制辦法:儒家主張以“仁”、“禮”來教化世人,通過個人自身道德修養和制度性規范來制衡人欲,誠如荀子所說,“先王……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而道家學者如老子則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人自身,主張從“源頭”做起,主張讓人性“復歸”到其最初的原始狀態,讓人們保持天性的質樸,節制私欲,清靜無為,既不為過度的、外在性的欲望所誘惑,也不去追名逐利。《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較之儒家學者主張“正色”、“正音”、“正名”等,老子等則徹底否定了“色”、“音”、“味”等的社會作用,因為在他們看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去盲目地追逐“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等的享受,而是在于人自身純樸自然本性的涵養和安寧、祥和心境的培養;不是盲目地“為目”,而是更為重要地“為腹”。“為腹不為目”,與這里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這里不是否定人們享受“五色”等這些人類文明成果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否定一切人類文明,而是主張人們需要節制自己的私欲,主張個人的欲望需要在一定限度內合理地得到滿足。“為腹不為目”不是說只要“為腹”而否定“為目”,而是說,在兩者何者優先的選擇中,我們應該首先選擇“為腹”而非“為目”。“見素抱樸”,“素”原意是指沒有染色的絲,“樸”原意是指沒有經過雕琢的木材。“素”、“樸”在這里都有不加雕飾、保持質樸的原狀態的意義。因此,“見素抱樸”不是說讓人們都“回復”到茹毛飲血的野蠻狀態,而是主張人們涵養自己天性中那份自然淳樸的本性,不要讓過多的外在的私欲、誘惑污染了天性中的淳樸自然。“少私寡欲”并不是指“無欲”,而是主張將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要使過多的私心、私欲充斥著自己的整個心靈。在這個意義上,老子所主張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則不失為一劑調適人心的心靈雞湯。當我們過多過急地追逐眼前利益的時候,當我們過多地羈絆于外在的種種誘惑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持人性的一點真誠,一點質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和諧共處,人類社會才能更好地和諧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不僅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境界,還是趨向于這種人生境界的重要修養方式和途徑。
以上我們是從人生觀的角度來解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句話。但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不僅是種人生態度、人生境界,還是重要的治國理念和救世良方。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之所以紛爭不息、爭亂不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統治者私欲的無休止地膨脹。在《七十五章》中,老子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人民之所以饑餓,是因為統治者吞食的稅賦太多,因而遭受饑餓。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因為統治者喜歡妄為強作,因而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因為統治者過分奉養奢厚,因而輕生冒死。在這里,老子看到了社會上出現所謂“饑民”、“刁民”等現象,他敏銳而清醒地認識到,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其根源不在百姓身上,而是在于統治者身上。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和貪欲,不顧民生疾苦,橫征暴斂。與這些受苦受難的百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統治者仍然“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五十三章》),過著養尊處優的腐朽生活。老子極為憤慨地稱他們為強盜頭子(“盜夸”),這種“盜夸”的行為不但無益于國家的安頓與社會的和諧,而且會導致國家社會更加動蕩與不安。因此,老子在這里提醒統治者:如果你們想治理好國家,那就需要節制自己的私欲,清靜無事,與民休息,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讓百姓能夠在自然的、和諧的社會風氣下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誠如《五十七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因此,在這里,老子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作為重要的治國理念和統治原則,提醒統治者要節制自己的欲望,也提醒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要奉行“清靜無事”的原則。“圣”、“智”、“仁”、“義”、“巧”、“利”雖然看似有益于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發展,但是,如果以此為文治法度來治理天下,這又是不足以治理天下的(“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因為如果一味地以這些元素來治理國家的話,那么,它們就會“無所屬”,文須質相行,而這些元素無“質”以為基,則無法正確地發揮其作用,甚至會引起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一切用以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元素都需要以“質”為原則和基礎,都需要“令有所屬”(《十九章》),這個“質”就是指百姓純樸自然的本性和社會淳樸清靜的風氣。所以,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聰明和智巧,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拋棄仁和義,人民才可以回復孝慈的天性;拋棄技巧和私利,盜賊才不會肆虐。
因此,“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既是個人修養的重要方式,又是道家學者提倡的人生態度、人生境界;同時,它既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理念、重要原則,又是老子為統治者開具的救世良藥。
上一篇:《虛靜之心·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谷神牝母·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