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統(tǒng)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注釋】
神宗元豐元年(1078)蘇軾知徐州時作此詞。唐白居易《燕子樓詩序》云:“徐州故尚書張建封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fēng)態(tài)。……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馀年。”紞(dan):擊鼓聲。如:然也。整句意為三更鼓敲響了。鏗然:響亮的金石之聲。此處形容秋葉墜地之聲。黯黯:心緒黯然。夢云:用楚王夢神女事。典出宋玉《高唐賦》:楚王夢見神女,神女自言:“朝為行云,暮為行雨。”驚斷:驚醒。故園心眼:杜甫詩句“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古今”三句:言新舊歡怨都是夢中情感,一切都在夢中。“異時”三句:言后人夜登黃樓時,也必會如我登燕子樓憑吊盼盼一樣而為我長嘆。黃樓,蘇軾知徐州時所建,在彭城東門上。
【鑒賞】
蘇軾此詞,作于彭城任上,借夢境抒發(fā)人生情懷。作于神宗元豐元年(1087)十月,時任徐州知州。詞前小序說“夜宿燕子樓,夢盼盼”,但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云:“戊午十年,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作。”今人也認為:“這首詞以‘夜宿燕子樓,夢盼盼’為題,可能是托為此言。”不管是托夢還是實夢,作者確是由盼盼的身世觸動自己的滿腔感慨。
明月如清冷之霜,好風(fēng)如夜涼之水,上闋開篇兩個精彩比喻,勾畫出一片清幽美好的空明夜景。“曲港”兩句,以細節(jié)、動態(tài)將夜景襯托得更加幽靜清空。這以動襯靜的筆法,更見夜之沉寂,人之寂寞。“統(tǒng)如”三句,以三更鼓聲陡然劃破夜空的寂靜和人的美夢,也使詞意頓起變化:前邊所描之美景良夜原來是夢中情景。夢醒之后的悵惘,夢中情景的歷歷可感交織在一起,更是引人情思。“夜茫茫”當(dāng)是醒來之后所見之夜景,與夢中的“清景無限”形成鮮明的對比。明月、好風(fēng)、港魚、荷露,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隱沒了,面前只有茫茫的夜色和茫茫的心緒。“重尋”兩句,寫夢斷樓臺后行遍小園,卻無處可尋夢中痕跡,更增悵惘之心。
下闋寫自身的慨嘆,直抒胸臆,徹悟人生,議論紛陳而筆端含情。由客死他鄉(xiāng)的盼盼,觸動了作者自身的輾轉(zhuǎn)奔波而不得志的身世感慨。“天涯”三句,寫羈旅愁思。天涯漂泊,離鄉(xiāng)何其遠,倦于為客,離鄉(xiāng)何其久!望過無數(shù)回“山中歸路”卻又身不由己,難以還鄉(xiāng),而只能“望斷故園心眼”。以此心境,對此景象,自然愁思無盡。從憶念盼盼到顧盼自身,又由自身漂泊轉(zhuǎn)為憐惜盼盼,古今失意之人頓時心意相通。“燕子樓空”三句,意為人去樓空,一代佳人尚且委棄芳塵,“天涯倦客”又怎能自知埋骨何處?既述盼盼生前死后的境遇,且凝注了一腔追懷之情。撫今追夕,不禁讓人頓生人生如夢的感嘆。“古今”以下,既是對自身傷感的諷勸,更是在解悟傷感無益后,對人世悲歡的解脫超越。而又在悲慨之中有達觀,超脫之中含惆悵。
盼盼本是名妓,但作者的追懷絲毫不及于艷情;盼盼的主要事跡是守節(jié),作者的追懷也未止于名教,不僅未流于浮靡,也未流于迂腐,而從往事的流逝中,生發(fā)出人生的解悟,將摯情與哲理融為一體,體現(xiàn)出深沉的滄桑之感和時空意識。
上一篇:晁補之《憶少年·別歷下》宋詞賞析
下一篇: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