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四《八·庚》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蕭收圖籍,孔惜繁纓。
【譯文】
秦末蕭何隨劉邦攻入秦朝都城咸陽,眾將都去搶奪金銀財寶,而蕭何去搜羅秦朝的律令圖籍,從而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和郡縣戶口等情況。春秋時,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了衛(wèi)國大夫?qū)O恒子。衛(wèi)國國君想賞賜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請求賞賜給他只有諸侯才能使用的樂器,并允許他使用用繁纓裝飾的馬匹,衛(wèi)國國君答應(yīng)了。孔子聽到這件事后說:“可惜啊!器物和名號是不能隨便給人的。”
【原文】
卞莊刺虎,李白騎鯨。
【譯文】
春秋卞莊子,以勇猛著名。一次,他見有兩只老虎在吃一頭牛,便想同時殺了這兩只老虎。有個名叫管豎子的人對他說:“牛肉甘甜鮮美,兩只老虎一定會發(fā)生爭斗,結(jié)果一定是一只老虎被殺死,另一只受重傷。到時候你只要與那只受傷的老虎搏斗,就能一舉兩得了。”卞莊子認為有理就按他的話去做,果然輕松地得到了這兩只老虎。唐李白拜訪他的族叔李陽冰,在江上泛舟。當(dāng)時他已喝得酩酊大醉,見水中有個月影,就大叫要把月亮撈起來,不料跌落江中溺死了。也有傳說李白在水中騎鯨上了天。
【原文】
王戎支骨,李密《陳情》。
【譯文】
晉王戎、和嶠兩人父母同時去世,王戎服喪期間變得骨瘦如柴,和嶠則哭得十分哀傷。晉武帝對劉仲雄說:“我聽說和嶠的哀傷已經(jīng)超過禮制,實在使人憂慮。”劉仲雄卻說:“和嶠雖然極盡禮節(jié),但他的精神沒有受到損害;而王戎雖然沒有極盡禮節(jié),卻由于過分哀傷而損害了健康,身體變得骨瘦如柴。臣以為和嶠是生孝,而王戎則是死孝,陛下不應(yīng)該擔(dān)憂和嶠,而應(yīng)該首先擔(dān)憂王戎。”晉朝李密,父親早亡,母親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yǎng)成人。晉武帝征召他入宮,他上《陳情表》推辭說:“臣沒有祖母,就不可能有今日;祖母現(xiàn)在沒有臣的照顧,就無法安度晚年。祖孫兩人,相依為命,所以祖孫之間的親情,不能被廢棄。”晉武帝看了以后為之深深嘆息,同意他暫不出仕。
【原文】
相如完璧,廉頗負荊。
【譯文】
戰(zhàn)國時,趙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求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塊寶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入秦。秦昭王拿到和氏璧后,卻根本無意交出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借口和氏璧中有斑點,將和氏璧拿回自己手中,威脅要將它撞碎。秦昭王急忙勸止,并答應(yīng)齋戒五日后再接受和氏璧,藺相如趁機派隨從帶和氏璧逃回了趙國,秦昭王知道后無可奈何。戰(zhàn)國時,廉頗為趙國將軍,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身居高位,十分氣憤。為了避免正面沖突,藺相如盡量避開廉頗。他的舍人對他的舉動很不理解,藺相如對舍人說:“秦王之所以不敢對我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與廉將軍在。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因為我把國家的急難放在首位,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第二位。”廉頗知道后,慚愧萬分,就登門負荊請罪。后兩人成為生死之交。
【原文】
從龍介子,飛雁蘇卿。
【譯文】
春秋時介之推曾追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途中還曾割股肉給饑餓的重耳吃。后來重耳回國當(dāng)了國君,賞賜追隨他流亡的手下,獨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宮門上題詞說:“有龍矯矯,遭天譴怒。三蛇從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國,厚蒙爵土。馀有一蛇,棄于草莽。”文公感悟,于是派人去請介之推。介之推帶著母親逃進綿山,使者放火燒山想逼他們出來,然而介之推母子抱樹不出,結(jié)果被燒死。漢蘇武,字子卿,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留。多年后漢昭帝即位,又派遣使者來到匈奴,與蘇武同時被扣的漢朝官員常惠夜見漢朝使者,教使者對單于說漢朝皇帝在上林苑射獵,射下一只足系帛書的大雁,知道蘇武等人都在某個大澤之中。單于大驚,送蘇武等人回國。
【原文】
忠臣洪皓,義士田橫。
【譯文】
宋洪皓,建炎年間出使金國時,被扣留長達十五年。其間他多次派人返回宋朝,報告金國虛實。當(dāng)時人將他比作漢朝的蘇武。田橫,戰(zhàn)國時齊國人,韓信擊敗齊國后,田橫率領(lǐng)手下五百人逃往海島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后,派使者招降,田橫與隨從兩人同往洛陽。途中田橫深以成為漢朝臣子為恥自殺身亡。兩個隨從帶著他的頭來到洛陽,在田橫被禮葬后,也自刎而死。田橫在海島上的手下,聞訊也都自殺身亡。
【原文】
李平鱗甲,茍變干城。
【譯文】
李平,字正方,三國時蜀國的大臣,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后主劉禪。一次,諸葛亮帶兵討伐魏國,因李平無法及時督運糧草,就勸諸葛亮退兵。待諸葛亮領(lǐng)軍回朝后,李平為推卸責(zé)任又假裝驚訝地對諸葛亮說:“糧草都已經(jīng)催督齊備了,你為何退兵呢?”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出示李平的前后書信,于是李平被削職為民。后諸葛亮對蔣琬說:“別人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想不到果有其事。”子思向衛(wèi)侯推薦茍變說:“茍變的才能可以帶領(lǐng)五百輛戰(zhàn)車參加戰(zhàn)斗。”衛(wèi)侯說:“我也知道他是個將才,但是由于他白吃了老百姓的兩只雞蛋,所以沒有重用他。”子思說:“明智的君主用人,就像匠人用木頭做器具一樣,取其所長,棄其所短。現(xiàn)在天下各國多所爭執(zhí),您挑選得力的心腹將士,如果只是因為白吃兩個雞蛋就毀棄一位干城之將,那實在是不應(yīng)該。”衛(wèi)侯說:“我接受你的教誨。”
【原文】
景文飲鴆,茅焦伏烹。
【譯文】
南朝宋明帝病重時,下令賜死王景文。敕令到達王府時,王景文正和客人下棋。他看完敕令后,繼續(xù)下棋。待勝負已分,他不慌不忙地對客人說:“奉敕令賜死。”并拿出敕令給客人看,又舉起漢明帝所賜的毒酒,對客人說:“這壺酒不可勸客。”說完仰頭喝下毒酒而死。茅焦,戰(zhàn)國末期齊國人。秦太后與嫪毐私通,陰謀作亂。事發(fā)后,嬴政下令車裂嫪毐,把太后遷往雍地,并下令:“誰敢以太后之事進諫,殺。”先后殺了進諫者二十七人。茅焦冒死進諫,向嬴政曉以利害后,就脫掉衣服表示愿意接受烹刑。嬴政因此感悟,接回太后,并尊茅焦為上卿。
【原文】
許丞耳重,丁掾目盲。
【譯文】
漢黃霸住潁川太守時,長吏許丞年老且耳聾,督郵請求黃霸趕走他。黃霸卻說:“許丞很廉潔,年紀雖老但還能處理公務(wù),耳聾又有何關(guān)系呢?”問其原因,黃霸說:“多次改換長吏,會有送故迎新的麻煩;而且吏員往往會狼狽為奸,新上任的長吏又不一定賢能,這樣做只會使他們相互勾結(jié)作亂。大凡治國之道,除去太過分的人就可以了。”丁儀,字正禮,東漢末年人。曹操很欣賞他的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兒子曹丕說:“正禮有一只眼睛瞎掉了,恐怕您的愛女不喜歡他。”曹操責(zé)備曹丕說:“即使丁掾兩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兒嫁給他,何況他只瞎了一只眼呢?”
【原文】
傭書德潤,賣卜君平。
【譯文】
三國時東吳人闞澤,字德潤,家境貧寒,十分好學(xué)。他曾受雇為人抄書,得以廣閱古代典籍。曾任太子太傅。朝中碰上經(jīng)典方面的問題,必定要向他咨詢。漢嚴遵,字君平,曾在成都擺攤賣卦算命,每天掙一百文錢后就關(guān)門研讀《老子》。一生未做官。
【原文】
馬當(dāng)王勃,牛渚袁宏。
【譯文】
馬當(dāng)山在江西彭澤以南七百里。唐王勃南下探望父親,晚上乘船經(jīng)過馬當(dāng)山時,夢見水神對他說:“我助你順風(fēng)一帆。”第二天早晨,船就抵達了南昌。恰逢都督閻伯嶼,大宴賓朋僚友。閻都督想在宴會上夸耀一下女婿的文才,就叫女婿事先準備好序文,又在席間請客人作文,眾人知其心思,都說不敢當(dāng)。當(dāng)時王勃年輕,毫不推辭。閻都督很不高興,叫人監(jiān)視王勃作文,想讓王勃當(dāng)眾出丑。當(dāng)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都督也不禁拍案叫絕,嘆道:“真是天才啊!”晉袁宏曾受雇為人運貨。一年中秋之夜,貨舟經(jīng)過牛渚,他觸景生情,不覺吟誦起以前所作的詠史詩來。恰巧征西將軍謝尚聽到吟詩聲,派人把袁宏迎上船來,兩人談得很是投機,袁宏從此名聲日盛。
【原文】
談天鄒衍,稽古桓榮。
【譯文】
戰(zhàn)國時鄒衍,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他從觀察陰陽相互消長的現(xiàn)象,推知世道盛衰都隨金、木、水、火、土五德轉(zhuǎn)移。由于他的言論大多宏大而不合常理,所以世人稱之為“談天鄒衍”。東漢桓榮博覽群書,學(xué)識淵博,是太子的老師。漢武帝一次賞賜他有帷蓋的車子和四匹馬,桓榮召集所有學(xué)生,對他們說:“我今天能得到皇上的厚賞,全靠稽古得來的知識,你們怎能不好好讀書呢?”
【原文】
岐曾販餅,平得分羹。
【譯文】
東漢趙岐與中常侍唐衡不和。為逃避唐衡的迫害,他逃至北海,以販餅為生。唐衡死后,朝廷征召他為議郎,后拜為太傅。唐宰相李林甫見女婿鄭平年紀輕輕就須發(fā)斑白,就將皇上賞賜的甘露羹,送給鄭平吃了,一夜之間鄭平的須發(fā)又變黑了。
【原文】
臥床逸少,升座延明。
【譯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太尉郗鑒派人到丞相王導(dǎo)府上求婿,使者回去后對郗鑒說:“王家的少年們都很不錯,然而聽說我去求婚,一個個都很拘謹。只有一位少年袒胸露腹躺臥在東床上吃胡麻餅,仿佛沒聽說這件事似的。”郗鑒聽后說:“這個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一查問,那人就是王羲之。北魏劉昞,少年時隨博士郭瑀學(xué)習(xí)。郭瑀打算在弟子中挑選女婿,于是設(shè)了一個講席,對弟子們說:“我有一女,想覓求一個女婿,你們中誰能坐上這個講席,我就把女兒嫁給他。”劉昞抖了抖衣服,登上了講席,神色坦然,說:“能坐上這個講席的非我莫屬。”郭瑀于是將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
王勃心織,賈逵舌耕。
【譯文】
唐王勃六歲時就能寫文章。與盧照鄰、駱賓王、楊炯合稱“初唐四杰”。有很多人為請王勃寫文章,用金銀布帛作為報酬,人稱王勃“心織筆耕”。東漢大儒賈逵曾以教書為業(yè),拜師求學(xué)的人不遠千里,賈逵因此積粟滿倉。有人說:“賈逵的糧食不是靠力氣得來的,而是靠不知疲倦地誦讀經(jīng)書得來的,他是在用舌頭耕種啊!”
【原文】
懸河郭子,緩頰酈生。
【譯文】
晉郭象善于清談。王衍曾說:“每次聽郭象清談,就像懸河瀉水一般,永遠不會衰竭。”漢王劉邦聽說魏豹造反,因要對付項羽,無暇顧及,就讓酈食其去勸說魏豹。結(jié)果遭魏豹拒絕。
【原文】
書成鳳尾,畫點龍睛。
【譯文】
蕭鋒是南朝齊的宗室成員。四歲時就勤練書法,他一學(xué)就會,齊高帝十分高興,賞賜他玉麒麟。南北朝張僧繇擅長畫山水人物。他曾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兩條龍,但沒有點上龍的眼睛。有人問何故,他說:“我如果點上龍的眼睛,龍會立刻飛走。”大家不信,再三要求他點上眼睛,他只好去點。剛剛點好一條龍的眼睛,忽然雷電擊破墻壁,一條龍騰飛而去,而那條還未點上眼睛的龍卻還在墻壁上沒有動。
【原文】
功臣畫閣,學(xué)士登瀛。
【譯文】
唐太宗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命著名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畫開國功臣的像,共有長處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尉遲恭、李靖、虞世南、李勣、秦叔寶等二十四人。秦王李世民因功封為天策上將,唐高祖準他開府設(shè)置官屬。李世民于是在皇宮西面開館閣,延請四方著名人士,以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孔穎達、許敬宗等十八人為文學(xué)館學(xué)士,時人稱他們?nèi)腽^為“登瀛洲”。
【原文】
盧攜貌丑,衛(wèi)玠神清。
【譯文】
唐盧攜相貌十分丑陋。他曾獻文章給尚書韋宙,韋宙說:“盧攜雖然容貌不佳,但他的文章很有條理章法,日后他定會富貴的。”后果然如此。晉衛(wèi)玠相貌秀美,神韻清遠,人稱璧人。他的舅舅王濟曾感嘆說:“珠玉在旁,使我自覺形貌猥瑣。”他又說:“與衛(wèi)玠交游,好像明珠在旁,光彩照人。”衛(wèi)玠后來移家建業(yè),想一睹他的風(fēng)采的人擁擠得像墻一樣水泄不通。
【原文】
非熊再世,圓澤三生。
【譯文】
唐詩人顧況,晚年兒子顧非熊暴亡,他傷心不已,感動了閻王,閻王于是讓顧非熊重新投生到了顧況家。唐僧人圓澤與李源十分要好。一次,圓澤指著一個正在河邊汲水的婦人對李源說:“我要死了,死后我將投生到這個婦人家里。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再見。”晚上圓澤果然死了。十三年后,李源赴約,聽到一位牧童正扣打牛角唱歌,歌辭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fēng)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和他交談,發(fā)現(xiàn)他果然知道圓澤的生前之事。
【原文】
安期東渡,潘岳《西征》。
【譯文】
晉王承,字安期,西晉滅之后,他隨晉室東渡長江。當(dāng)時道路不暢,人心惶惶,而王承卻泰然處之,看不出任何憂愁。到了下邳,他登山遠望北方,感嘆道:“人人都說憂愁,我到現(xiàn)在才感覺到憂愁。”晉潘岳,相貌俊美,文名冠世,曾作有《西征》《閑居》等賦。
【原文】
志和耽釣,宗儀輟耕。
【譯文】
唐張志和,被貶遇赦后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他曾作有《漁歌子》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元陶宗儀,曾避難于華亭,躬耕自給。耕作時常帶著筆墨紙硯,心中有所悟就暫停耕作,隨手記下,投入甕中。時間一久,甕中貯滿了紙片,他將紙片上的文字整理成書,并題書名為《南村輟耕錄》。
【原文】
衛(wèi)鞅行詐,羊祜推誠。
【譯文】
戰(zhàn)國時,秦國派衛(wèi)鞅討伐魏國,魏國公子邛率軍抵抗。衛(wèi)鞅寫信給公子邛說:“我本與公子您很要好,現(xiàn)在我身為秦國將軍,不忍心攻打公子,想與公子相見,當(dāng)面商量罷兵停戰(zhàn)的事宜,從而使我們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邛聽信了衛(wèi)鞅的話,前去與衛(wèi)鞅相見,結(jié)果被劫持,魏軍大敗。魏王害怕,只得割地進獻,并遷移至大梁。晉名將羊祜鎮(zhèn)守襄陽長達十年。他在行內(nèi)注重休養(yǎng)生息,開荒屯田,撫恤百姓,平日里,身不披甲,與吳國將領(lǐng)陸抗互通使節(jié),互不侵犯,因此很得江漢百姓和吳人的心。
【原文】
林宗傾粥,文季爭羹。
【譯文】
東漢郭泰,字林宗,博覽群書,精通經(jīng)典。他到陳地講學(xué)時,當(dāng)?shù)赜幸恍『⑽旱伦鏊氖虖摹R惶欤┥。胍菇形旱鹿珶嘟o他吃。魏德公煮好粥后,郭泰接過后看也不看,并責(zé)罵魏德公說:“你為尊長燒粥,粥中竟有沙粒,怎么能吃呢?”言畢就把碗扔了。魏德公挨罵后,不怒反喜,郭泰說:“今天我見到你的心了。”于是就向魏德公傳授學(xué)業(yè)。南朝齊高帝一次宴請群臣,酒席上有一道菜叫羹膾。黃門侍郎崔祖思說:“此菜南北都很推崇。”侍中沈文季說:“羹膾是吳地的食物,不是崔祖思所能了解的。”崔祖思說:“炮鱉膾鯉,似乎沒有在吳地詩歌中出現(xiàn)吧。”沈文季說:“那么千里的莼羹,和魯衛(wèi)之地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原文】
茂貞苛稅,陽城緩征。
【譯文】
唐李茂貞任鳳翔節(jié)度使時,賦稅繁多且苛刻。他因擔(dān)心居民用松柴而使油稅減少因而嚴禁松柴進城,當(dāng)時有人諷刺他說:“我請求大人禁止月亮發(fā)光吧!”唐陽城,任道州刺史時,治理民政如同治理家事,因此道州的賦稅不能如數(shù)上交。觀察使多次催逼責(zé)備他,于是他自批政績道:“安撫百姓,心力勞竭,而催逼賦稅方面則政績太差,考績?yōu)橄孪碌取!北銛y帶家人棄官而去。
【原文】
北山學(xué)士,南郭先生。
【譯文】
宋徐大正,曾嚴子陵釣臺題詩一首。后蘇軾見了此詩,就和他結(jié)交。徐大正曾經(jīng)于北山之下筑室,室名為“閉軒”,當(dāng)時人都稱他為“北山學(xué)士”。宋雍存,隱居不仕,因居住在城南,號南郭先生。
【原文】
文人鵬舉,名士道衡。
【譯文】
北魏溫子升,字鵬舉,博通今古,學(xué)貫百家,同鄉(xiāng)人王暉業(yè)曾說:“江左文人之中,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昉,而我們的子升卻足以凌顏轢謝,含任吐沈。”北朝薛道衡,曾出使南朝的陳。他作《人日》詩,前兩句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南朝文人看后嗤之以鼻,都說:“這是什么話!誰說這個人能夠做詩!”薛道衡接著又寫道:“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南朝的文人看后都不覺贊嘆:“果然名不虛傳。”
【原文】
灌園陳定,為圃蘇卿。
【譯文】
楚王聘請陳定為相,他的妻子對他說:“乘高車大馬,前呼后擁,安樂的只是立足之地;豐盛的山珍海味,甘美的不過是一腹之飽。而現(xiàn)在你僅僅為這些,卻要為楚國的前途擔(dān)憂,我擔(dān)心你不能保全性命。”陳定認為言之有理,于是夫妻隱遁而去,后以為人灌園為生。宋蘇云卿在豫章東湖結(jié)廬而居,穿布衣草鞋,以種菜自給。
【原文】
融賦滄海,祖詠彭城。
【譯文】
南朝齊張融曾乘船渡海到達交州,作有《海賦》,賦中有警句道:“窮區(qū)沒渚,萬里藏岸。湍轉(zhuǎn)則日月似驚,浪動則星河若覆。”北魏王肅作有《悲平城》。彭城王勰很贊賞這首詩,但一時口誤,將平城說成了彭城被王肅嘲笑。當(dāng)時在場的祖瑩說:“《悲彭城》,王先生恐怕沒有見過。”并念道:“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積石梁亭,血流淮水里。”王肅聽后十分嘆賞。
【原文】
溫公萬卷,沈約四聲。
【譯文】
宋司馬溫公藏書萬卷,雖早晚翻閱,年數(shù)已久,但仍然很新。他曾對弟子們說:“商人喜歡收藏財貨寶物,而我卻偏偏喜歡收藏書籍。”南北朝沈約撰有《四聲譜》。認為自己詩歌聲韻方面的精妙道理無所不知。一次,梁武帝問周捨:“何為聲?”周捨答曰:“天子圣哲就是。”
【原文】
許詢勝具,謝客游情。
【譯文】
晉許詢,身體健康,行動敏捷,喜歡游覽山水勝境。當(dāng)時人都說:“許詢不僅有向往山水勝境的心,還有到達山水勝境的工具(指健康的身體)。”南朝謝靈運喜歡尋訪名山。為了登山他制有一種特殊的登山木屐,他曾經(jīng)率眾從上虞的南山伐木開路,直抵臨海。
【原文】
不齊宰單,子推相荊。
【譯文】
春秋時,宓不齊是孔子的弟子,曾做魯國單父宰。宓不齊拜當(dāng)?shù)匚逦毁t人為師,并請他們分別治理地方事務(wù),所以他身不下堂而地方被治理得很好。后來巫馬期擔(dān)任單父宰,雖不辭辛勞,事必躬親,但治理得不如宓不齊好。于是去問宓不齊原因,宓不齊對他說:“我治理地方靠賢人,所以很輕松,你治理地方靠力氣,所以很勞累,然而卻總達不到最好。”子推擔(dān)任楚相時,將楚國治理得井然有序。孔子派人去了解他的治國之道,使者回報說:“子推的廊下有二十五位賢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說:“合二十五人的智慧,就會比商湯和周武王還要聰明;合二十五人的力氣,就會比彭祖的力氣還要大。用這樣的方法,治理整個天下都足夠了,何況只是楚國呢?”
【原文】
仲淹復(fù)姓,潘閬藏名。
【譯文】
宋范仲淹,小時父親去世后,他便隨繼父姓朱,后來考中進士,就恢復(fù)了原來的姓。他自嘲道:“志在投秦,入境遂稱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陶朱。”宋潘閬,自號逍遙子,擅長做詩。因受盧多遜案牽連獲罪,躲藏于寺中。一次他在鐘樓上題了兩句詩道:“頑童趁暖貪春睡,忘卻登樓打曉鐘。”孫僅看到后,認出是他的詩想叫出來,不料他已逃走。
【原文】
烹茶秀實,漉酒淵明。
【譯文】
五代陶縠,字秀實,曾為翰林學(xué)士。他買了太尉黨進的一個家妓,一次叫她捧雪水烹團茶時問道:“黨家有這種風(fēng)味嗎?”那個家妓說:“黨太尉是個粗人,只知道在銷金帳里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罷了。”陶縠聽了很慚愧。晉陶潛,字淵明,酷愛飲酒,有客人來訪就擺酒招待,一次他參加一宴會,發(fā)現(xiàn)酒中有渣滓,就用頭巾漉酒,漉好后將頭巾又戴回頭上。
【原文】
善釀白墮,縱飲公榮。
【譯文】
晉劉白墮,善于釀酒。六月時,用罌貯存美酒,然后放在太陽下曬十天,味道不會變。如果喝這酒醉了,過一個月才會醒。曾經(jīng)有人路遇強盜,就把隨身帶的一罌劉白墮所釀之酒給強盜喝了,強盜們?nèi)淼貌皇∪耸拢娂姳蛔ァ.?dāng)時人都說:“不畏張公拔刀,惟畏白墮春醪。”晉劉公榮嗜酒,無論何人,他都愿意陪著一起痛飲。他曾說:“酒量勝過我的,我不能不和他一起飲酒;酒量不如我的,不能不和他一起飲酒;酒量和我差不多的,也不能不和他一起飲酒。”
【原文】
儀狄造酒,德裕調(diào)羹。
【譯文】
儀狄,傳說為夏禹時代發(fā)明釀酒術(shù)的人。《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禹的女兒命儀狄釀酒,禹喝了之后覺得很甘甜,說:“后世定會有因酒亡國之人。”于是就疏遠了儀狄,并且再也不飲酒。唐宰相李德裕講究飲食,生活奢侈。他飲水,專用無錫的惠山泉水。相傳他每吃一碗羹,費用就需要三萬錢。
【原文】
印屏王氏,前席賈生。
【譯文】
唐玄宗的寵妃王氏,一次夢見有人召她去飲酒,便告訴唐玄宗。玄宗認為是術(shù)士所為,讓她下次做個記號。王氏再次做這個夢時,便偷偷地在屏風(fēng)上印了個手印。醒后經(jīng)過四處查訪,果然在東明觀中發(fā)現(xiàn)了王氏的手印,才知道乃東明觀的道士弄鬼。漢賈誼年少多才,被漢文帝任用為博士。一年之內(nèi),賈誼被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引起老臣不滿。漢文帝無奈,便讓賈誼做長沙王太傅。有一天漢文帝忽然思念起賈誼來,便立即召入宮,向他詢問鬼神之事。談至半夜,漢文帝聽得入神,不知不覺向前移動了座位。
上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七·陽》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九·青》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