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化小(《生經·佛說國王五人經》)》原文與賞析
時智能者,入他國土。聞其國中,……有兩長者,豪富難及。舊共親親,中共相失,眾人構狡,斗使成怨,積有年歲無能和解者。其智能者設權方便,赍好饋遺百種飲食,詣長者門,求索奉現。長者即見。進其所赍饋遺之具,以其長者名,辭謝問訊:“前者相失,以意不及。眾人構狡,遂成怨結,積年違曠,不得言會。思一侍面敘其辛苦,故遣飲食饋遣之物,唯見納受。無見譏責,亦無父怨母讎,故遣吾來。以相喻意。”其長者聞,欣然大悅:“吾欲和解,其日久矣,但無親親以相喻意。乃復辱信,枉屈相喻,誠非所望。同念厚意,便順來旨,不敢違命。”其智能者,解長者意,霍然無疑。辭出而退,詣第二長者,亦復如是,解喻其意,如前所言。便共克期,共會其處,聚合眾人,和解仇怨。應時燕飲,作諸伎樂,共相娛樂。各各相問本末和解意,乃知此人以善權和解兩怨令親如故。各自念言:“吾久相失,一國中人,不能和解,乃使此人遠來相聞和解。其恩難量,非辭所盡。”各出百千兩金,而奉遺之。即持此寶,與諸兄弟。
譯文
一個有智能的人來到一個國家。他聽說在這個國家,有兩個長者,十分富有,過去他們是親密的朋友,后來失和成為仇人。別人在中間挑撥離間,使他們兩人爭來斗去,結怨甚深,多年來沒有人能夠使他們和解。
這個智者想了個主意,他帶上幾百種好吃的食品作為禮物,來到一個長者的家里,求見長者。長者立即接見了他。他以另一個長者的名義送上了全部的禮品,并轉達問候和歉意。他說:“過去結怨并非出自那位長者本人的意愿,主要是別人在中間挑撥離間造成的。積怨這么多年,彼此沒有溝通交談,他很想找個機會和你面談,所以讓我送來這些禮物,希望您能接受,千萬不要見笑。兩位長者上輩之間也沒有冤仇,所以我們主人特地派我來,向您表明他的心意。”
這位長者聽了這些話,非常高興,說:“很久以來,我也想和你們主人和解,只是沒有朋友和可信任的人去傳達這樣的意愿。今天幸好有你屈駕光臨,傳達了你們主人的好意,真是不敢當。既然大家都早有這個意思,那我就遵從你們主人的指示,不敢稍有違背。”
智者聽了這話,明白了長者的意思。就告辭了這個長者,走到了另一個長者的家里,仍然按照前面所做的做了。結果是他們共同商定了日期,決定大家會合在一起,徹底和解仇怨。
到了約定的那天,舉辦了盛大的宴會,還有各種歌舞音樂的表演,大家共同娛樂。后來兩位長者各自問清了這次和解的來龍去脈,才知道這是智者從中和解調停,才使他們相親如故的。他們心里想:“我們結仇這么長時間,我們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人能使我們和解,倒是這個從很遠地方來的人,聽說了這個事情,使我們和解了,這么大的恩情,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的。”于是兩位長者各出千百兩黃金,送給智者以表示感謝。智者把這些錢帶回家,分給了各位兄弟。
感悟
兩位長者身邊的人反而不知促成長者之間和解,大概是受自己的成見和思維定式的影響,因為他們對于兩位長者和解的可能性,心中并不看好。但實際上,相互有隔閡之人,往往心中是希望和解的。他國智者的聰明之處,就在于懂得這一點。我們也該懂得這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時難免會出現矛盾。這時,要相互給予寬容和諒解,要解決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爭斗不已,相互不斷地進行報復,甚至采取過激行為,那么冤冤相報何時了?
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要輕易形成對立的局面,兩個長者的故事表明了結仇容易解仇難。朋友之間反目成仇會造成一生的遺憾。當你和朋友產生矛盾的時候,不妨主動化解,撫平裂痕,也許你的朋友也正在尋求和解的方式,只是不好意思表達而已。如果因為一點小事就不理不睬,造成隔膜,就會小事變大。即使真有“過節”,也該明白地說出來,這樣才能創造化解矛盾的機會。
主動的交流+坦誠的對話=有效的溝通,這是構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的有效公式。
上一篇:《大義滅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大人者,言行唯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