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三《二·蕭》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滕王蛺蝶,摩詰芭蕉。
【譯文】
李元嬰是唐高祖的兒子受封為滕王,擅長畫蛺蝶。劉魯封曾經見過他畫的蛺蝶,品種繁多。唐王維,字摩詰,擅長繪畫。但他作畫不問四時,他畫的《袁安臥雪圖》里有雪里芭蕉,是他得心應手、意到筆隨的表現。
【原文】
卻衣師道,投筆班超。
【譯文】
宋陳師道與趙挺之同是郭大夫的女婿。陳師道家境貧寒,有一年冬天因要外出,他的妻子到趙挺之家里為他借來了一件皮衣。陳師道說:“我是不會穿他家的衣服的。”卻(拒絕)衣不穿。東漢班超,是班固的弟弟。他曾經為官府抄書以養家糊口。后投筆從戎,因平定西域有功,被封為定遠侯。
【原文】
馮官五代,季相三朝。
【譯文】
五代馮道,后唐、后晉時歷任宰相。后主動投靠契丹,官拜太傅。馮道在后漢、后周時又任過中書令、太師等官。他歷事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后世人很看不起他的為人。季文子,春秋時魯國的大夫,歷相宣公、成公、襄公三位魯國國君,為官清廉,世人稱道。
【原文】
劉蕡下第,盧肇奪標。
【譯文】
唐文宗朝,劉蕡參加應試,竭力陳述宦官專權誤國的危害。主考官雖賞識他的才能,但不敢錄取他。同場應試的李邰說:“劉蕡落第,而我們卻能登科,真是不公平啊!”唐盧肇與黃頗同時赴京應舉,郡守只為黃頗餞行。第二年,盧肇狀元及第,榮歸故里,郡守請他一同觀看龍舟競渡,盧肇寫詩說:“向道是龍人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原文】
陵甘降虜,蠋恥臣昭。
【譯文】
李廣的孫子李陵曾住騎都尉。率領五千精兵于浚稽山,擊敗了匈奴。原是李陵部下的降將管敢對單于說:“李陵的軍隊沒有后援,弓箭也快用光了。”單于于是帶兵擋住了李陵的去路,箭如雨下,李陵力盡投降。漢武帝后將他滿門抄斬。王蠋,戰國時齊國人。因不被重用就回家種地去了。后來,燕昭王攻入齊國。聽說王蠋是個賢人,就請求王蠋出山。王蠋推辭不去,燕人以屠城威逼,王蠋恥事燕昭王,最后自殺身亡。
【原文】
隆貧曬腹,潛懶折腰。
【譯文】
晉郝隆家境貧寒但十分好學。七月初七那天,富裕的人家都把衣服拿出來曬,而郝隆仰臥在太陽底下,稱在曬腹內之書。晉陶潛為彭澤縣令時,郡守派一督郵前來巡察各縣。陶潛不愿意向督郵獻媚,當天就辭官了,并說:“我怎能為五斗米向鄉間小兒折腰呢!”
【原文】
韋綬蜀錦,元載鮫綃。
【譯文】
韋綬,唐德宗時為翰林學士。唐德宗曾經帶著韋妃來到他的書院,韋綬正在熟睡,因天氣寒冷,德宗把韋妃的蜀錦袍蓋在韋綬身上離去。唐元載家有紫綃帳,輕疏透明,冬擋寒風,夏生涼意。據說這頂紫綃帳是用鮫綃做成的。
【原文】
捧檄毛義,絕裾溫嶠。
【譯文】
毛義,家境貧寒,以孝行名重一時。南陽人張奉慕名前往拜見,正巧郡中檄文送到,任命毛義為安陽令。毛義手捧檄文喜形于色。張奉見他如此心中不以為然,后毛義的母親去世,毛義辭官回家。后來拒絕多次朝廷征召。張奉感嘆說:“賢人的心思不是常人所能推測的!早先他接到檄文時喜形于色,原來是為了奉養母親而委屈自己啊!”晉溫嶠在劉琨屬下任右司馬時,奉命前往京師建康。母親崔氏拉住他的衣裾極力阻止他,溫嶠絕裾而去。被皇帝留在京師。后來崔氏去世了,溫嶠由于戰亂阻隔而無法奔喪,終身引以為恨。
【原文】
鄭虔貯柿,懷素種蕉。
【譯文】
唐玄宗時任鄭虔為博士,鄭虔年輕時喜歡書法,因無錢買紙,就把柿葉貯存起來用來寫字。唐僧人懷素擅長草書,家境貧寒,無錢買紙,便種植芭蕉,以芭蕉葉代紙,練習草書。他稱種芭蕉為種紙。
【原文】
延祖鶴立,茂弘龍超。
【譯文】
晉嵇紹,字延祖,是嵇康之子。曾經有人對王戎說:“昨日在眾人中見到了嵇紹,他氣宇軒昂,如同鶴立雞群一般。”晉王導,字茂弘,小字阿龍,姿容英偉。廷尉桓彝一次路遇王導嘆道:“人人都說阿龍容貌超群,依我看,阿龍本身的氣質就與眾不同。”
【原文】
懸魚羊續,留犢時苗。
【譯文】
漢羊續官至廬江太守,為官清正廉潔。有人送了一條活魚給他,羊續將魚懸掛起來。后來那人再送魚時,羊續就拿出以前送的魚給他看,謝絕了他的饋贈。時苗,東漢末年人,建安年間任壽春縣令期間,用來駕車的牛生下了一只小牛犢。離任時,他對主簿說:“我來壽春做官時本來沒有這頭小牛,所以這頭小牛就留在府中用吧!”然后留下了小牛,駕老牛而去。
【原文】
貴妃捧硯,弄玉吹簫。
【譯文】
唐玄宗坐在沉香亭中,見牡丹盛開,心有所感,急召李白做詩。當時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唐玄宗叫貴妃楊玉環捧硯,李白提筆立刻寫成了《清平調》三章。春秋時,秦國人蕭史擅長吹簫。秦穆公將女兒弄玉嫁給了他,讓他教弄玉吹簫。據說后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一起升天了。
上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三《一·先》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三·肴》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