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二《十一·真》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孔門十哲,殷室三仁。
【譯文】
孔廟的祭祀大典,把孔子門徒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十人列侍在孔子身旁,稱為“十哲”。商紂王無道,箕子因進諫而被囚,王子比干請求紂王洗心革面,改變做法,被紂王把心挖了出來。紂王的堂兄弟微子啟逃到了荒野,保存了殷室的宗嗣。孔子認為他們行為雖然不同,但是目的相同,所以稱他們為“殷室三仁”。
【原文】
晏能處己,鴻恥因人。
【譯文】
何晏是東漢末年人,從小聰明過人。曹操想收他為義子,何晏就在曹府的地上劃了一個方塊,稱是何姓人的領地。自己站在當中。曹操無奈就把他遣送回家了。東漢梁鴻,從小父母雙亡,但很有志氣。有一次,鄰居燒熟了飯后叫梁鴻趁他的鍋還熱時趕緊做飯。梁鴻斷然拒絕。
【原文】
文翁教士,朱邑愛民。
【譯文】
西漢文翁,漢景帝時為蜀郡太守。他崇尚教化,在蜀郡興辦學校,并派司馬相如等人出外學習,歸來教授學生。漢代郡國辦學,是從蜀郡文翁開始的。漢朱邑,曾任北海太守,后來入朝為大司農。他臨終前囑咐兒子說:“我本是桐鄉嗇夫,我和百姓互相愛戴,我死后一定要葬在桐鄉。”
【原文】
太公釣渭,伊尹耕莘。
【譯文】
姜子牙八十歲時在渭水垂釣,周文王把他接回,高興地說:“我的太公,盼望你已經很久了。”于是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伊尹是商朝初年的大臣,曾耕種于有莘國,商湯見他很有才能,就把國家大政都委托給他。后來他輔佐商湯消滅了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
【原文】
皋惟團力,泌僅獻身。
【譯文】
唐曹王李皋,曾為江西節度使,教習他所帶領的軍隊以團力之法。李希烈作亂,李皋大敗叛將,李希烈再也不敢派兵侵犯江淮地區了。唐代宗時,有一年端午節李泌沒有向皇上進獻任何禮物。唐代宗問何故?李泌回答道:“我全身上下,都是陛下所賜,我所剩下的就只有一個身子了,還有什么可以進獻的呢?”唐代宗說:“我所需要的正是你的獻身精神啊!”
【原文】
喪邦黃皓,誤國章惇。
【譯文】
三國時蜀國黃皓依仗后主寵信專權獨斷,驕縱跋扈,魏國討伐蜀國,后主和黃皓出降,蜀國滅亡。北宋章惇幫王安石推行新法時,由于用人不當,新法又有流弊,結果出了很多問題。反對變法的人因此稱章惇誤國。
【原文】
鞅更秦法,普讀《魯論》。
【譯文】
商鞅,戰國時期衛國人,曾于秦孝公年間先后兩次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宋趙普是宋太祖、宋太宗兩朝時的宰相。每天都要研讀《論語》。他曾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半部用來輔佐太祖平定了天下,另半部用來輔佐陛下您使天下太平。”
【原文】
呂誅華士,孔戮聞人。
【譯文】
姜太公呂望受封在齊國三次召見華士,華士都不來。姜太公就將他作為逆民殺掉了。孔子擔任魯國司寇后不久就把大夫少正卯殺掉了。他的弟子子貢問他:“少正卯是魯國的聞人(名人),你為什么殺他?”孔子說:“天下最大的罪惡有五種:心中牾逆且陰險,行為怪僻且十分固執,愛說假話且很會辯解,注意的是社會陰暗面且知道的很多,知道事情做得不對卻為之遮掩。少正卯一身兼有五惡,不可不除去。”
【原文】
暴勝持斧,張綱埋輪。
【譯文】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泰山、瑯邪等地盜賊大起,漢武帝派遣暴勝之等帶著斧鉞去追捕盜賊,結果當地刺史、郡守以下有很多人伏誅。當地賢人雋不疑對他說:“凡為官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只有恩威并用,才可善后。”暴勝之聽后動容。漢張綱,漢順帝時為御史。順帝派遣他外出巡查風俗。張綱把車輪埋在洛陽都亭,說:“豺狼在朝中當權,追查地方上的狐貍有什么用呢?”于是上書彈劾大將軍梁冀等人。
【原文】
孫非識面,韋豈呈身。
【譯文】
宋孫抃,皇祐年間為御史中丞,推薦從未謀面,但剛直耿介的唐介、吳敦復兩人為御史。韋澳考中進士,但十年未被授予官職。高元裕,打算推薦韋澳為御史,便叫韋澳去拜見他。韋澳拒絕了,并說:“恐怕沒有呈身御史吧!”韋澳后來在唐宣宗朝任職翰林院,為官清正,不隨波逐流。
【原文】
令公請稅,長孺輸緡。
【譯文】
晉裴楷為中書令,每年督促皇親交稅百萬,救濟百姓。有人諷刺他說:“為何要向皇親乞取錢財來施惠給老百姓呢?”裴楷說:“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天理。”宋楊長孺為湖州刺史,彈壓權貴,政績卓著。后將要調任之時,將積存的俸祿七千緡,全部代貧困戶繳納租稅。
【原文】
白州刺史,絳縣老人。
【譯文】
《纂異記》載:唐薛稷曾經夢見一位神仙賜給他紙做的九錫,并拜他為楮國公、白州刺史,統領萬字軍。魯襄公十三年(前560年),見一個年事已高的絳縣老人參加造車。趙孟知道后讓老人做了絳縣縣衙的顧問。
【原文】
景行蓮幕,謹選花裀。
【譯文】
南北朝庾杲之,字景行,曾做過王儉的幕僚。王儉府中,種了很多蓮花。一個朋友寫信給王儉說:“庾景行泛綠水,依芙蓉,是多么美好啊!”唐許慎,為人豪放曠達,不拘小節。他與親友在花園中擺宴,叫僮仆把落花聚攏來,鋪在地上,說:“我自有花裀作墊子,還要坐具干什么呢?”
【原文】
郗超造宅,季雅買鄰。
【譯文】
晉郗超每次聽說有品行高潔的人想要退隱,便為其籌集百萬錢財,建造房子。南朝季雅買房子住在呂僧珍家旁邊,因買房費用很貴,呂僧珍很奇怪,問何故,季雅說:“一百萬用來買房子,一千萬用來買鄰居。”
【原文】
壽昌尋母,董永賣身。
【譯文】
宋朱壽昌七歲時,父親逼迫妻子改嫁了。朱壽昌長大后,一路刺血為人抄寫經書賺錢。終于在四川找到了母親。漢董永賣身葬父后。忽遇一女子,愿意做他的妻子,并幫他償還了債務,原來此女是織女。后來織女生下了孩子,送給董永撫養。這就是到現在還流傳的七仙女的故事。
【原文】
建安七子,大歷十人。
【譯文】
因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經把東漢末年建安時期的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劉楨、徐幹、應玚、阮瑀等并舉,給予贊揚,后人稱他們為“建安七子”。唐代宗大歷年間,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等十人齊名,均擅長作詩,號稱“大歷十才子”。
【原文】
香山詩價,孫濟酤緡。
【譯文】
唐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士人爭相傳寫他的詩稿。雞林商人曾帶他的詩回國,每篇換銀一兩。三國孫權的叔叔孫濟不治家業,喜歡飲酒,常常拖欠酒錢,被人笑話,但是他卻悠然自得。
【原文】
令嚴孫武,法變張巡。
【譯文】
春秋時孫武以兵法進見吳王闔廬,吳王選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讓孫武教她們操練。因宮女們不聽指揮。孫武下令殺了兩個隊長照正軍令。吳王于是任命。唐張巡用兵不依舊法,作戰時,命令手下的將領各憑自己的意思行事。有人問原因他回答說:“胡人擅長馬上作戰,速度很快,陣法變化也很大,所以只要我們士兵能夠領會將領的意圖,將領能夠明白士兵的情況,上下熟悉,能夠各自作戰,就能獲勝了。”
【原文】
更衣范冉,廣被孟仁。
【譯文】
東漢范冉年少時和尹包很要好,由于家里都很窮,兩人出入時常同穿一件衣服,進門時一人穿,出門時更換給另一人穿。漢末孟仁年少時外出求學,他母親為他做了厚被大褥。有人問何故,他母親說:“我兒子沒有招來客人的德行,客人大多貧困,所以做了床大被子,使他便于結交朋友。”
【原文】
筆床茶灶,羽扇綸巾。
【譯文】
晚唐陸龜蒙隱居甫里,經常乘小舟,攜茶灶、筆床、釣具而游,自號天隨子。三國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于渭南,約定日期交戰。戰前司馬懿派人去打探諸葛亮,回報說,諸葛亮獨坐素車,頭戴綸巾,手執羽扇指揮,三軍隨他的羽扇進止,井然有序。司馬懿聽了嘆道:“諸葛亮可以稱得上名士了。”
【原文】
灌夫使酒,劉四罵人。
【譯文】
漢灌夫為人剛直不阿,他常凌辱權臣;而對貧賤的士大夫們,他卻很尊敬。后來因為借酒侮罵丞相田蚡,被彈劾為不敬,滿門抄斬。唐劉子翼排行第四,性格剛直,朋友有過失,他就當面責備,從不背后議論。李百藥對人說:“劉四即使罵人,被罵者最終還是不會恨他。”
【原文】
以牛易馬,改氏為民。
【譯文】
三國魏后期,司馬懿掌握朝政,當時《玄石圖》中有“牛繼馬后”的讖語,所以司馬懿十分疑忌姓牛之人,曾以毒酒毒死了部將牛金。據說西晉末年恭王妃夏侯氏私通小吏牛氏,生下了司馬睿,晉室渡江后司馬睿被立為晉元帝,應驗了前面的讖語。東漢民儀,本姓氏,孔融取笑他說:“‘氏’字‘民’無上,可改為‘民’。”
【原文】
壙先表圣,燈候沈彬。
【譯文】
唐司空圖,字表圣,避亂不仕。他預先做好了冢壙,有朋友拜訪,他們就在壙內,賦詩飲酒。唐沈彬,臨終時給家人指示了安葬之地。掘墓時挖到三只石蓮花燈碗,還有一面銅牌,上面用篆文寫著:“佳城今已開,雖開不葬埋。漆燈猶未滅,留待沈彬來。”
上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十·灰》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十二·文》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