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二《十二·文》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謝敷處士,宋景賢君。
【譯文】
晉謝敷清心寡欲,隱居若耶山十多年,多次拒絕朝廷的征召。宋景公時,上天呈現“禍象”,子韋對景公說:“災禍將發生在國君身上,但也可移到宰相或老百姓身上,也可移到一年的收成上。”景公說:“宰相,是和國君一起治理國家的人;百姓,是立國之本;收成不好,一定會有人餓死:這三者都不能移。”子韋說:“國君有這樣的至德之言,禍象就一定會消失。”
【原文】
景宗險韻,劉煇奇文。
【譯文】
南朝曹景宗以勇武聞名,一次,武帝命沈約限韻,召群臣聯句。最后,只留下“競”、“病”兩個險韻,曹景宗揮筆立就一詩云:“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眾人交口稱贊。宋劉幾,寫文章喜歡用奇險的語句。歐陽修非常厭惡這種文風,主考時不予錄取。后來劉幾苦學歐陽修的文章,力戒險語,并改名劉煇,嘉祐年間終于考中進士。
【原文】
袁安臥雪,仁杰望云。
【譯文】
東漢袁安曾客居洛陽。一次大雪,洛陽令巡視至袁安門前,見門前沒有行人足跡,便進門去看,只見袁安僵臥在床。問他為何不出去,袁安回答說:“大雪天不宜打擾人家。”洛陽令就舉薦他為孝廉。唐狄仁杰任并州法曹參軍時,親人都在河南。一次登太行山,見白云孤飛,他感嘆說:“我的親人應當也在這朵白云下面。”
【原文】
貌疏宰相,腹負將軍。
【譯文】
宋王欽若相貌疏陋,舉止粗野。錢希白很是看不起他。有個曾經給王欽若相過面的人對錢希白說:“王欽若的面相是人中之貴相。”錢希白不信。后來王欽若果然官拜宰相。相傳曾有一位大將軍吃飽喝足后說沒有辜負自己的肚子,他的手下對他說:“將軍沒有辜負肚子,但肚子卻辜負了將軍。”暗指這個將軍胸無點墨,毫無智謀。
【原文】
粱亭竊灌,曾圃誤耘。
【譯文】
戰國時,梁國大夫宋就任邊地縣令,轄區與楚國相鄰。梁亭和楚亭兩地都種瓜,梁人勤于灌水,種出的瓜很甜美;楚人則不澆灌,并于夜間偷偷掐死梁人的瓜,宋就說:“不要以惡報惡,可偷偷地為楚人夜灌其瓜。”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知道后大為感動,兩地人的交情就一天天好了。曾參耘瓜,誤斷了瓜根,他父親大怒,用大杖打他。曾參趴在地上默默承受,孔子知道后責怪他說:“舜對待父親瞽叟,小杖就承受,大杖就逃開。你趴在地上等待暴怒的父親來打你,你被打死了,就會陷父親于不義。”曾參認為言之有理。
【原文】
張巡軍令,陳琳檄文。
【譯文】
唐張巡為將軍,軍令嚴明。曾派偏將雷萬春站在城上與安祿山叛將令狐潮對話,六支箭射中了雷萬春的臉頰,而雷萬春一動不動。后來令狐潮對張巡說:“我看見雷將軍的舉動,就知道你的軍令了。”東漢陳琳,曾追隨袁紹,后來歸附曹操。他跟隨袁紹時,曾替袁紹起草檄文痛罵曹操,曹操正犯頭痛病躺在床上,聽人讀陳琳寫的檄文后,一躍而起,說:“我的病好了。”
【原文】
羊殖益上,寧越彌勤。
【譯文】
羊殖,春秋時晉國大夫。年輕時不隱瞞過失,崇尚仁義之道。五十歲時,做了邊關將領,身邊的人都親近他,遠方的人都愿歸附他。趙簡子稱贊說:“真是賢大夫啊!每變益上。”戰國時齊人寧越向朋友請教學問之道,朋友對他說:“你勤學三十年便行了。”寧越說:“別人休息睡覺,我不眠不休。十五年就足夠了。”于是發憤苦學十三年,學問大成,成為了齊威王的老師。
【原文】
蔡邕倒屣,衛瓘披云。
【譯文】
東漢王粲博學多識,蔡邕十分敬慕他。一次王粲去拜見蔡邕,蔡邕聽他已到了門外,連忙倒屣相迎。晉樂廣善于談論,言語玄妙。衛瓘見后大為驚奇,對人說:“這個人如水鏡一般,見了他像披云霧而看見青天一樣。”
【原文】
巨山龜息,遵彥龍文。
【譯文】
唐李嶠,字巨山,他母親詢問袁天罡李嶠的壽命。袁天罡見李嶠的氣息是在耳朵中進出的,就向李母祝賀道:“這是龜息啊,你的這個兒子一定會富貴長壽的。”南朝楊愔,字遵彥,六歲時就能讀史書,十一歲時就能讀《詩經》《周易》。他的長輩們對人說:“這個孩子乳牙未落,就已經是我們家的龍文了,再過十年,必定會成為一匹千里馬的。”楊愔后來被封為開國公。
上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十一·真》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弟子規—清李毓秀《泛愛眾而親仁》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