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鑒賞
〔虛實〕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鑒賞】這是孫子又一句關于“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名言。文字很容易理解,劉寅注:“出敵人之所不趨,趨敵人之所不意,掩其空虛,攻其無備也。”不過,這句名言,有文字校對上的糾葛。漢簡本此句作“出于其所必趨也”,《太平御覽》所引亦作“出其所必趨也”。因此,現今有的注釋本改從漢簡本,并刪去“趨其所不意”一句。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竹簡》作‘必趨’,可能出于抄寫之誤。從上下文意看,‘不趨’比較合乎邏輯。”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辨析說:“‘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二句,詞異意近,皆謂乘敵之虛。下文‘行于無人之地’,‘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云云,皆說明‘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之義。若為‘出其所必趨’,則非乘敵之虛,何能行千里而不勞,攻而必取,守而必固乎?”這個辨析,甚有道理。還應該說明,漢簡本并不是一個最好的善本,它在傳抄過程中已經作過不少改動。其《用間》篇中竟然出現“燕之興也,蘇秦在齊”這樣的句子。蘇秦的活動時間約比孫子晚二百年,孫子不可能寫到“蘇秦”,故此句肯定為傳抄者所亂加。鑒于上述原因,本鑒賞辭典還是采用通行各本的原文,擇善而從,不依漢簡本進行刪改。
孫子的這句名言,如果用歷史事實來說明,會使我們有更深切的體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統帥部認為,其東部邊境有馬其諾防線,德軍難以突破;防線北端連接阿登山區,地形復雜,不便于坦克、機械化兵團行動,德軍不會由此攻入;其最大可能的進攻路線是南邊與比利時交界處。因此其布防計劃依上述判斷進行。不料德軍就是從地形復雜的阿登山區深入,“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突然插至英法聯軍側后。法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德軍由此獲得大勝。
南北朝時期,西蜀稱帝,國勢漸強,為天下所矚目。西魏將軍們都奏請文帝出兵平定蜀國。文帝乃對將軍尉遲迥說:“伐蜀之事,委托于公。然有何計策?”迥答:“蜀與中國隔絕百余年,恃其山川險阻,不防備我師之至,宜以精甲銳騎星夜奔襲之。平路倍道兼行,險途緩兵漸進。出其不意,沖其腹心,必向風不守。”尉遲迥正如孫子所說,“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其行軍迅速,如神兵天降。蜀國不意遭此襲擊,很快被平定。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我專而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