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鑒賞
〔虛實〕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鑒賞】這是孫子進一步講述在戰爭中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而調動敵人的名言。劉寅注:“能使敵人自至者,以利誘之也。能使敵人必不得至者,害其所顧愛也。”陳啟天注:“敵暇佚,是敵實也。我設計多方以擾之,使敵不得不勞,勞則實者虛矣。敵飽足,是敵實也。我設計斷其糧道,奪其輜重,焚其積蓄,使敵不得不饑,饑則實者又虛矣。敵安靜以求持久,是敵實也。我設計誘之使進,迫之使退,則敵不得不動,動則實者又虛矣。”孫子主張,用“利之”、“害之”等辦法,使敵佚變勞,敵飽變饑,敵安變動,敵實變虛,敵優變劣,從而打敗敵人,取得勝利。
歷來優秀的戰爭指揮者,往往按照孫子的上述名言行事。戰國后期,趙國守邊名將李牧為擊垮匈奴,故意大縱畜牧,人眾滿野。匈奴小股入侵,李牧軍假裝敗北逃跑,丟下幾千人讓匈奴抓去。匈奴首領單于大喜,率眾來襲。李牧發動突然襲擊,大破匈奴,殺死其十萬余騎兵。這是運用“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的策略,殲滅匈奴有生力量。
東漢末年,曹操進攻河北,軍隊駐于頓丘。黑山首領于毒等部向武陽進犯。曹操乃引兵往西入山,去攻打于毒老巢。于毒聽說后,放棄武陽急忙趕回。曹操在山中埋伏截擊,大破敵軍。這是運用“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的策略,攻敵老巢,使敵趕回,然后在半路上擊破之。
春秋后期,吳國伐楚。伍子胥建議:“把軍隊分為三師: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三師輪番攻擊,使其極度疲勞。然后三軍進擊,必能取勝?!边@是運用“敵佚能勞之”的策略,使敵大傷元氣,最后攻克楚都。
西漢初期,吳、楚等封國謀反,名將周亞夫奉命討伐。他的軍隊進駐昌邑,加固防御工事堅守;同時派弓高侯率精銳騎兵斷絕吳、楚軍后方的糧道。吳、楚軍缺乏糧食,士兵饑餓,只得引兵而歸。此時周亞夫率精兵追擊,大破敵軍。這是運用敵“飽能饑之”的策略,伺機擊垮敵人。
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進攻遼東的公孫文懿。司馬懿說:“敵堅營高壘,難以攻入。今我直指敵老巢襄平,則人人懼怕,必能破敵?!庇谑桥胖R隊列繞敵而過。敵見魏軍出現在其后方,果然前來阻擊。司馬懿指揮部隊勇猛擊殺,大破敵軍。這是運用敵“安能動之”的策略,把敵引出壁壘,將其擊滅。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擇人而任勢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