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我專而敵分》鑒賞
〔虛實〕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
【鑒賞】孫子認為戰(zhàn)爭中,我方兵力應集中而使敵方兵力分散。杜佑注:“我專一而敵分散。”所謂“專一”,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集中”。如何能使“我專而敵分”呢?孫子指出:“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就是要把敵人的形跡暴露出來,而我方的形跡無影無蹤。梅堯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見,故敵分兵以備我。”張預注:“敵形既見,我乃合眾以臨之;我形不彰,彼必分勢以防備。”這就是為什么“形人而我無形”便可以使“我專而敵分”。孫子認為,在戰(zhàn)爭中應該盡量使我方的軍隊集中,而使敵方的兵力分散。他分析說:“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鄧廷羅注:“我專為一,勢合于一也,故眾。敵分為十,勢散于多備也,故寡。寡自不能勝眾也。”陳啟天注:“我之兵力集中于一處,敵之兵力分散于十處,則敵我兵力雖原相等,我亦可以十倍之兵力,當敵兵之一處,豈非我眾而敵寡乎?”孫子最后指出:“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所謂“約”,就是少。顧福棠注:“約,猶少也。以眾擊寡,敵我者少矣。”敵人少,當然就容易取勝。
運用“我專而敵分”的策略經常在戰(zhàn)爭中贏得勝利的軍事家,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里僅舉明朝末年后金帝努爾哈赤(即清太祖)為例。公元1619年,明遼東經略楊鎬統(tǒng)兵11萬(號稱47萬),分四路進攻后金。努爾哈赤按以往的慣例,采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集中兵力,對明軍數(shù)路各個擊破。他以老弱千余人留守興京(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自領全部八旗兵6萬出戰(zhàn)。3月1日,努爾哈赤以主力攻擊明軍杜松部,破其薩爾湖大營,杜松戰(zhàn)死。2日,努爾哈赤又集中兵力攻擊尚間崖(今遼寧鐵嶺市東南)之明軍馬林部,馬林部全軍被殲。4日,努爾哈赤又設伏全殲明軍另一路。坐鎮(zhèn)沈陽的楊鎬聞訊,急令僅存的明軍李如柏部退兵。由上述可見,努爾哈赤以“我專而敵分”的策略,在短短幾天之內,打破明軍四路圍攻,殲滅明軍各部有生力量,取得赫赫戰(zhàn)果。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