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民心為上》鑒賞
〔計〕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弗詭也。
〔計〕主孰有道?
〔行軍〕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謀攻〕上下同欲者勝。
【鑒賞】戰爭勝敗的關鍵在于民心的向背,這是《孫子兵法》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队嫛菲赋觯袛鄳馉幍膭儇?,必須“經之以五”,即分析、考察雙方的五件事,其中“一曰道”,即第一件事就是“道”。什么是“道”?孫子解釋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弗詭也。”全句意為:“道”就是使人民與國君同心一意,因為這樣,故國君便可與人民生死與共,而人民也就不會違背而生二心了。人民與國君同心一意,這就是“道”,它是一個多么崇高的理想境界!達到這個境界,就會產生偉大的力量去戰勝一切敵人。因此,孫子把“道”放在“五事”之首。同時,比較雙方的“七計”,第一計就是:“主孰有道?”也就是說: 哪一國的君主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信任?這對戰爭的勝負是十分關鍵的。
為了“有道”和達到“道”的境界,國君必須對人民減輕賦稅,幫助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民富裕起來。這一點,孫子在評論晉國“六將軍”時說: 趙氏“無稅”而“富民,故曰固國,晉國歸焉”(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趙氏因為人民稅少而富裕,必然得到人民的擁護,在“六將軍”的斗爭中定會取勝,晉國將要歸他所有了。《行軍》篇又說:“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彼^“與眾相得”,即上級部門與人民大眾互相融洽,這樣就能“令素行”而“民服”,實際上也就是“令民與上同意”?!吨\攻》篇還說:“上下同欲者勝?!边@“上下同欲”,“上”包括國君、將帥及其他上級部門,“下”包括人民大眾和士兵。在孫子看來,只要人民、士兵和國君、將帥上下關系融洽,有著同一個意向和愿望,戰爭就能勝利。
君主“有道”,“令民與上同意”,“與眾相得”,“上下同欲”,就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歷史上許多有名人物都與孫子持同樣的觀點。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就說:“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钡玫饺嗣竦膿碜o就能在戰爭中取勝,成為天下的君王。他又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北Wo人民而實行以仁義治國的王道,則其國力強盛,沒有人能抵御。他還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上見《孟子》中《梁惠王上》、《公孫丑下》、《離婁上》等篇)孟子的“道”與孫子的“道”,其意基本相同。荀子也說:“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他的話極其簡潔、明了。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深有體會地說:“武力與民眾結合,無不勝;反之,無不敗?!?《北上宣言》)這些話,與孫子的言論,幾乎同出一轍。
孫子認為,民心“同意”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是為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了的。例如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無道。夏朝的民眾指著太陽詛咒道:“這太陽什么時候毀喪啊,我與你一起滅亡!”可見夏民對桀的憎恨。相反,有一個商國的國王湯,對人民非常愛護,受到人民的擁戴。孟子說: 商湯伐桀時,“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人民急切地盼望商湯快點打過來,把夏朝推翻。商湯迅速把夏軍擊敗,“誅其君(桀)而吊(慰問)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商湯伐夏桀的這場戰爭,因為商湯“有道”,“令民與上同意”,“上下同欲”,很快取得了勝利。
再如商朝末年,商紂王又暴虐無道。他施行酷刑,亂殺無辜,人民怨聲載道。而相反,在商朝西面周國的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對人民關懷備至,人民紛紛投奔周國而來。據史書記載: 當周武王伐紂、陳兵于牧野、周商兩軍對峙時,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聯軍前來為周武王助戰。而商紂的軍隊雖人數眾多,“皆無戰之心”,都盼著周武王的軍隊快點來攻。在周軍發起進攻時,商紂之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商紂的士兵發動起義了,七十萬大軍頃刻瓦解,商紂王自焚而亡。周武王的軍隊很快進入商朝都城,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的君主“有道”,實行惠民的政策,能夠“令民與上同意”,“與眾相得”,“上下同欲”,就會在作戰中發揮出最大的威力,迅速制勝敵人。孫子的論斷,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值得每一個從事政治、經濟、軍事工作的人認真學習。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必以全爭于天下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