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是關于描寫《場景記敘·行軍作戰·出征》類的詩句。
擁帶節旄的上將領兵出征,天色剛亮就吹響了西行的笛聲。軍旗招展,鼓聲四起,震天動地,仿佛冰凍的雪海要為之洶涌。三軍大呼,好象巍巍陰山要為之搖撼。詩人用夸張手法,以“雪海涌”、“陰山動”極力渲染三軍出征的雄偉氣勢和波瀾壯闊的場面,表現出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預示著此戰必勝。
注: 節旄 (máo) ,軍權的象征。平明,天亮的時候。
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全唐詩》第2051頁。
上一篇:《三月桃花水,江流復舊痕.朝來沒沙岸,碧色動柴門》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下一篇:《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