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自古圣賢孜孜汲汲,惕勵憂勤,只是以濟世安民為己任,以檢身約己為先圖,自有知以至于蓋棺,尚有未畢之性分,不了之心緣。不惟孔、孟,雖佛、老、墨、申、韓皆有一種斃而后已念頭,是以生不為世間贅疣之物,死不為幽冥浮蕩之鬼。乃西晉王衍輩一出①,以身為懶散之物,百不經心,放蕩于禮法之外,一無所忌,以浮談玄語為得圣之清,以滅理廢教為得道之本,以浪游于山水之間為高人,以銜杯于糟曲之林為達士。人廢職業,家尚虛無,不止亡晉,又開天下后世登臨題詠之禍,長惰慢放肆之風,以至于今。追原亂本,蓋開釁于莊列,而基惡于巢由②,有世道之責者宜知所戒矣。
【譯文】自古以來,圣賢們孜孜汲汲,憂心忡忡,辛勤勞苦,只是以濟世安民為己任,以檢身約己為首務,從有知到蓋棺,不停努力,尚有未能完滿的本性分內之事,尚有不了的內心愿望。不只是孔子、孟子,即使是佛、老、墨翟、申不害、韓非,也有一種死而后已的念頭,使活著時不至成為世間贅疣之物,死了以后不至成為陰間浮蕩之鬼。自從西晉王衍之輩出現,認為身體是懶散之物,做任何事都漫不經心,放蕩于禮法之外,毫無忌憚,以為浮談玄語就是得到了圣人清高的品德,以為滅理廢教就是得到了道的根本,以為浪游于山水之間就是高人,以為無節制地狂飲就是放達之士。使人人荒廢職業,家家崇尚虛無。這種風氣,不僅使晉朝滅亡了,而且開啟了天下后世登臨題詠的禍害,滋長了惰慢放肆的風氣,以至到如今。追究混亂的根本,禍端開始于莊子、列子,最早基于巢父與許由。對世道負有責任的人,應該知道有所戒懼。
注釋
【注釋】①王衍:西晉人,字夷甫。官至尚書令、太尉。后被石勒所殺。據《晉書·王衍列傳》載:“衍初好論縱橫之術,故尚書盧欽舉為遼東太守,不就,于是口不論世事,唯雅詠玄虛而已?!芗扔惺⒉琶烂?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累居顯職,后進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選舉登朝,皆以為稱首。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诔灿?巢父、許由?!妒酚洝げ牧袀鳌氛x引皇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癄繝偕狭黠嬛TS由歿,葬此山,亦名許由山?!?/p>
上一篇:人流品格以君子小人定之大率有九等:有君子中君子,才全德備,無往不宜者也。有君子,優于德而短于才者也。有善人,徇雅溫樸僅足自守,識見雖正而不能自決,躬行雖力而不能自保。有眾人,才德識見俱無足取,與世浮沉,趨利避害,碌碌風俗中無自表異。有小人,偏氣邪心,惟己私是殖,茍得所欲,亦不害物。有小人中小人,貪殘陰狠,恣意所極,而才足以濟之,斂怨怙終,無所顧忌。外有似小人之君子,高峻奇絕,不就俗檢,然規模弘遠,
下一篇:虞廷不專言性善,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蛟?人心非性。曰:非性可矣,亦是陰陽五行化生否?六經不專言性善,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厥有恒性”,又曰“天生烝民有欲,無主乃亂”。孔子不專言性善,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性相近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才說相近,便不是一個,相遠從相近起腳。子思不專言性善,曰“修道之謂教”。性皆善矣,道胡可修?孟子不專言性善,曰“聲色、臭味、安佚,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