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宋襄公和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布好陣勢,楚軍渡河還未全渡過。大司馬子魚說:趁他們還沒全渡過,請下令打他們。宋襄公認為這不合君子之道。楚軍過河后還沒布好陣,子魚又要進攻,宋襄公還認為這不合君子之道。楚軍排好了陣,立即進攻。宋軍大敗。宋人怪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用兵,受傷的敵人,不再殺他,不抓頭發半白的人,敵人處于險中不打它,敵人沒擺好陣勢不進攻。子魚說:你根本不懂得打仗。敵軍強大,處于險地(指渡河)而未布陣,這是天助我也,為何不打?再說,來的都是敵人,即使年老,也應俘獲,管他頭發白不白。“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chóng)?如愛重(chóng)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本段大意:宋襄公不懂戰爭,子魚批評他說,作戰就是要殺敵求勝,不能講那種“君子之戰”。本條兩句:訓練士兵作戰,是讓他們懂得本國受侵略是一種恥辱,從而能奮勇殺敵。
成語:明恥教戰。
上一篇:《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