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德名言大全·善行其樂無窮》的名人名言
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行善是不難的。
〔古羅馬〕奧維德《哀怨集》
過度的善反而會摧毀它的本身; 正像一個人因充血死去一樣。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 羅索《閑散頌》
只有真實知識和真正幸福的結合,才稱得起善行。
〔英〕歐文《歐文選集》
公正和慈善是人類心靈基本法則的產物。
〔英〕雪萊《關于道德觀念的思辨》
只有理性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善和惡。
〔法〕 盧梭 《愛彌兒》
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質。在前面的兩種品質之上加以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顯得美。
〔法〕狄德羅《文藝理論譯叢》
世界上最美麗、最高貴、最偉大的事情,莫過于報善和懲惡。
〔法〕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你征服罪惡中的每個斗志,會成為你的一部分,并轉變成力量。
〔英〕 羅伯遜《說教集》
向善的傾向可以說是人性所固有的。如果這種仁愛之心不施于人,也會施之于其他生物的。
〔英〕 弗·培根 《隨筆選》
如果善有目的,那就不是善了; 如果善有結果——有報酬,那就不是善了。因此善就是超乎因果關系之外的。
〔俄〕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善良的心就是太陽。
〔法〕雨果《笑面人》
善良應當是純良的。
〔法〕雨果《悲慘世界》
人們愛善,就像孩子愛聽神話故事一樣。
〔俄〕 高爾基《老板》
生活中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就越多。
〔俄〕 列夫·托爾斯泰《伊凡·伊利奇之死》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
〔俄〕 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作品研究》
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法〕羅曼·羅蘭《彌蓋朗琪羅傳》
惡只不過是善的變態。
〔美〕朗費羅《金色的傳說》
極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屬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
〔法〕雨果《悲慘世界》
惟善以為寶。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春秋)孔丘《論語·顏淵》
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
《榖梁傳·僖公十七年》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 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春秋)管仲《管子·心術》
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
(春秋)晏嬰《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十五》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春秋)老聃《老子·二十七章》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戰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戰國)荀子《荀子·非相》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
(戰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人之善惡,不必世族;性之賢鄙,不必世俗。
(漢)王符《潛夫論·論榮》
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
(漢)王符《潛夫論·慎微》
功莫大于去惡而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為惡。
(漢) 賈誼《新書·修政》
圣人為善若恐不及,備禍若恐不免。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善積者昌,惡積者喪。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察其言,觀其行,而善惡彰焉。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鍾繇傳》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 為惡一日,聞于天下。
(唐)李世民《晉宣武帝總論》
有善必賞,所以勸能,有罪必誅,所以懲惡。
(唐)李世民《全唐文》卷三十四 《誅裴景仙敕》
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
(唐)魏征《群書治要·申鑒》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王珪
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唐)吳兢《貞觀政要·教戒太子》
小善不足以掩眾惡,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唐)吳兢《貞觀政要》
若憎不知其善,則為善者必懼;若愛不知其惡,則為惡者實繁。
(唐)吳兢《貞觀政要·鑒戒》
積善必余慶; 積惡必余殃。
(唐)王梵志《積善必余慶》
有善必聞,有惡必見。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
善惡不可以同道。
(唐)柳宗元《為裴令公舉裴冕表》
聞人善,立以為己師;聞惡,若己仇。
(唐)柳宗元《從弟宗直墓志》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一毫之惡,勸君莫作。
(唐) 呂巖《勸世》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盡美固可揚,片善亦不遏。
(唐)孟郊《投所知》
改過不吝,從善如流。
(宋)蘇軾《上皇帝書》
君子有機以成其善,小人有機以成其惡。
(宋) 蘇洵《遠慮》
大凡善惡之人,各以類聚。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
圣賢非虛名,惟善為可勉。
(宋) 歐陽修《感興五首》
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終身為善不足; 一旦為惡有余。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民勞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惡人生。
(宋) 羅大徑 《鶴林玉露》卷四
為善易; 避為善之名難; 不犯人易; 犯而不校難。
(宋) 林逋《省心錄》
為子孫做富貴計者; 十敗其九; 為人作善方便者; 其后受惠。
(宋) 林逋《省心錄》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
(元)高則誠《琵琶記》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元)無名氏《來生債》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明) 朱柏廬 《治家格言》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好人總喜歡幫助被壓迫者。
魯迅《集外集拾遺》
倘若你有指摘惡的時間,倒不如行一個善。
泰明引自 《佳句秀語大辭典》
有善有惡是知,審善辨惡是格,為善去惡是致。
宋教仁《我之歷史第三卷》
寬不必善,猛不必惡,唯在性之所用。為人而除害人者,則愈猛而愈善,對害人者而容縱之,則愈寬而愈惡。
郭沫若《浮士德·序》
好事導向幸福; 惡事引往墳墓。
《中國諺語》
善人流芳百世,惡人遺臭萬年。
《中國諺語》
上一篇:關于《求知名言大全·善疑是求知的鑰匙》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喜慶》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