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求知名言大全·善疑是求知的鑰匙》的名人名言
積極的懷疑主義總是把克服它本身的懷疑作為目的,它用使經驗條理化的方法來達到一種有條件的確信。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要想把情況弄清楚,就不要急著去相信;知識的力量就在于懷疑。
〔俄〕高爾基《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
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末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
〔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懷疑有如草木之芽,從真理之根萌生……。
〔意〕 但丁《神曲》
疑難使我感到的愉快并不少于知識。
〔法〕 蒙田 《科學名言集》
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的創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誰想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想單獨地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
〔俄〕烏申斯基《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和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兩個字來稱呼,這就是 “愚蠢”。
〔俄〕高爾基 引自《外國名人名言錄》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兩件事比較好:一是學習外語,二是吸收知識。人身上的細胞大部分是可以換的,舊的死了,又生出新的來。而大腦的細胞是不可以換的。年輕的時候,腦細胞是多少就多少。人長大了,可能“程序”編的好一點,但“零件”是換不了的。所以人在年輕的時候,那腦細胞“零件”的效率最高。遇事要敢于問個為什么。錯了也沒關系,不要怕錯,有錯馬上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
〔英〕李政道 引自1980年第1期《人民教育》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我認為,比考試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某一門課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不是死背,而是獨立思考,在物理、數學、化學、生物等領域里,認真地想一想,每一個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設法解釋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我們不但能掌握已知的科學成果,而且可能發現新的問題。
〔美〕丁肇中 引自1979年第11期《人民教育》
疑惑為愚者之智慧。
〔美〕 肖亨利《語絲》
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果。
〔英〕弗·培根《現代人的思維訓練》
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懷疑。
〔英〕赫爾巴特《異國情調的格言》
懷疑不只意味著理智的疑念,也意味著道德的疑念。
〔英〕托·卡萊爾《英雄崇拜論》
絕不懷疑的人,相信了一半。有懷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懷疑的影子。
〔英〕 貝利《菲斯塔斯》
知識淵薄的人懂了還要問,學識淺博的人不懂也不問。
《土耳其諺語》
善問路的人能夠過高山,不愿問的人在平原也會迷路。
《土耳其諺語》
知識多的人疑慮也多。
《意大利諺語》
善疑是求知的鑰匙。
《英國諺語》
思索,就是跟自己爭論。
《西班牙諺語》
不愿多問者,乃恥于學習。
《丹麥諺語》
問于人,一時之恥;秘而不問,則成終身之恥矣。
《日本諺語》
好問不需臉紅,無知才應羞愧。
《日本諺語》
不懂問老人,不知出家門。
《尼泊爾諺語》
即使已經明白的東西,再問之別人仍會得到教益。
《古巴諺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春秋)孔丘《論語·為政》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
(戰國)荀況《荀子·非十二子》
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也。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漢)黃石公《素書·求人之志》
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也。
(漢) 劉向 《說苑·建本》
智莫大于闕疑,行莫大于無悔。
(漢) 劉向 《說苑·談叢》
不好問詢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
(漢)劉向 《說苑·建本》
問事彌多,而見彌博。
(漢)王充《論衡·書解篇》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漢) 王充《論衡·實知》
博覽多問,學問習熟。
(漢)王充《論衡·超奇篇》
《書》曰:“好問則裕。”《禮》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羞慚者多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宋) 朱熹《晦翁學案》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五·讀書法下》
問學必有師,講習必有友。
(宋) 陸佃《省試策問》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宋) 林逋《省心錄》
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宋)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人多是恥于問人,假使今日問于人,明日勝于人,有何不可!
(宋)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
(宋)張載《正蒙·中正篇》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年譜》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宋) 陸九淵《語錄下》
恥不知而不問,終于不知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為學之者,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宋) 程頤《二程集》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
(宋) 晁說之 《晁氏客語》
大凡讀書,不能無疑。讀書而無所疑,是蓋于心無所得故也。
(元)趙孟頫《葉氏經疑序》
學者不和進,其病根只在護短。聞一善言,不知,不肯問,理有所疑,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人一笑不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
(明)呂坤《呻吟語·問學》
學問二字,原自外面得來。蓋學問之理,雖全于吾心,而學問之事,則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學,事事而問,然后此心與道方浹洽暢快,若怠于考古,恥于問人,聰明只自己出,不知怎么叫做學者。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學問》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明)方以智《東西均·疑何疑篇》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更無別法也。
(明) 陳獻章 《與何時矩》
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
(清) 陳宏謀 《五種遺規》
悟從疑得。
(清) 申屬鄖 《西巖贅語》
疑乃悟之父。
(清)魏源《明末楚石諸禪師和涇詩》
學問二者,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進露。
(清)鄭燮《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跋》
師以質疑,友以析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清) 李惺《西漚外集》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明辨之也。
(清) 劉開《問說》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清)劉開《問說》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清)劉開《問說》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小疑必問,大事必聞,才算學生。
陶行知《題曉莊師范學校聯》
人類的認識史就是一部對謬誤懷疑的歷史。正是在人類“生疑能力”的驅動下,人類社會才得以滾滾向前。
方展畫《現代人的思維訓練》
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里有妙理。你不問它你怕它,它一被問它怕你。你若愿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
陶行知《問到底》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創造的兒童教育》
較好的是思索者。因為能用自己的活力了,但還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觀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
魯迅 《讀書雜談》
好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能得到正確答復,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的下面。
謝覺哉《不惑集》
教是被動,問是主動。
謝覺哉《謝覺哉雜文選·爐邊閑話》
打上了句號的哲學在精神和勇氣上是枯萎了的哲學,是停止了呼吸、死了的哲學。
趙鑫珊《哲學與人類文化》
要提倡獨立思考。老話說,“打破沙鍋璺到底”,這是形容人的求知欲旺盛,如果把它理解為不要獨立思考,什么都從頭問到底,那就錯了。
盧嘉錫 引自1981年11月19日 《中國青年報》
學習與思考二者必須結合起來,不學偏廢。單思不學,會變成空想妄想; 單學不思,又會變成書呆子。
蔡尚思《中國文化史要論》
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始有神。
《古今對聯集錦·治學聯》
善于發問的人,知識一定豐富。
《中國諺語》
問號,在懶漢眼里是副鐐銬;而到勤奮者的手中,就變成一把開啟科學之宮的金鑰匙了。
《中國諺語》
讀書貴在“懷疑”,懷疑才能得教益。
《中國諺語》
讀書之貴在解疑。
《中國諺語》
勤學又好問,不愁沒學問。
《中國諺語》
不知則問,不懂則學。
《中國諺語》
上一篇:關于《品德》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道德名言大全·善行其樂無窮》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