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聲子出使到晉國,回楚后,令尹子木和他談話,問他晉國大夫和楚國大夫誰的更賢明。聲子說,晉國的卿(高于大夫的官)不如楚國,但他們的大夫都很賢明,都是當卿的人材。如同杞木、梓木、皮革都是從楚國運去的一樣,“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本段大意:楚國出產杞木、梓木、皮革,但都運到了晉國,為晉國所用。同樣,楚國出人材,但也都為晉國所用了。本條兩句:楚國雖出人材,但實際上都為晉國所用了。說明本國不識人,不會用人,人材都到別國去了。后泛指不能用人,人材流失。
成語:楚材晉用。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聲子出使到晉國,回楚后,令尹子木和他談話,問他晉國大夫和楚國大夫誰的更賢明。聲子說,晉國的卿(高于大夫的官)不如楚國,但他們的大夫都很賢明,都是當卿的人材。如同杞木、梓木、皮革都是從楚國運去的一樣,“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本段大意:楚國出產杞木、梓木、皮革,但都運到了晉國,為晉國所用。同樣,楚國出人材,但也都為晉國所用了。本條兩句:楚國雖出人材,但實際上都為晉國所用了。說明本國不識人,不會用人,人材都到別國去了。后泛指不能用人,人材流失。
成語:楚材晉用。
上一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蚍蜉撼大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