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象山①之學以治生為先。
【譯注】
①象山:南宋陸九淵(1139—1193),他曾結茅講學于今江西貴溪象山,故學者稱其為象山先生。
象山的學問強調把謀生計放在優先的位置。
輯自歙縣《竦塘黃氏宗譜》卷5,《明故金竺黃氏崇德公行狀》。
【感悟】
這是歙縣竦唐人黃崇德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黃崇德一開始有志于科舉之路,他的父親勸他要以謀生計為重,即使是象山先生也是這樣。后來,黃崇德聽信父親的勸告,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帶著資本經商,最終成為富商大賈。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只要肯努力,不怕苦,不怕累,終究都會有成就。
【故事鏈接】
徽州人不以服賈為恥、反以為榮的現象,在家訓中也有體現,這是對子弟經商的鼓勵和支持。凌世明(明歙縣人)問其父:“四民之中,士農工賈,士固不能,工非所習,兒欲以農兼賈積贏余以備兇荒之歲,可乎?”父曰:“爾行爾志,可也。”(清凌應秋輯《沙溪集略》卷4)服賈作用日益明顯,賈儒之間的鴻溝逐漸縮小,使得徽商發出了“賈何負于耕”(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良賈何負閎儒”(汪道昆《太函集》)的吶喊。反應出明清時期,商業作用日益明顯,商業日益受到社會認可,商人要求改變被歧視狀況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延伸閱讀】
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主要強調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自身決定道德法則和倫理規范,使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凸現出來。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并提出心學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上一篇:《我新安為朱子桑梓之邦,則宜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以鄒魯之風自持,而以朱子之風傳子若孫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