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
【譯注】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整天地在經商,但是并不妨礙他成為圣人和賢人。
輯自王陽明《傳習錄拾遺》第十四條。
【感悟】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堯舜是傳說中的上古兩位圣君,此處指圣人、賢人。這是植根于“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個個都能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賢人、圣人。商人也不例外,只要注重修身養性,也能夠成為圣人和賢人。
【故事鏈接】
圣人:是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圣的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嚴格來說,“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這個詞語最初出于儒家對“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儒家的。但后來的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圣人,但儒家認定的堯舜禹等圣人受到諸子百家的公認。
賢人:是指有才有德的人,所愛好、厭惡的情感與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選擇與舍棄的事物與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順應天道、地道、人道客觀規律,處理問題能夠標本兼治,尤其注意從根本上解決。所說的話能夠作為天下人的行為準則,按照他說的話去做就能成功。身為平民時有志向、有抱負,希望能夠身居高位為人民造福,成為王侯將相時也不積攢財物。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作賢人。
【延伸閱讀】
商人和文人的關系
商人和文人有著必然的互相利用的關系。商人從和文人的交往中獲得精神滿足,或者提升社會地位,從而獲取更大的商業利潤;商人的銀子,又是文人們獲得充足筆資的來源。但文人對于商人有利用,在經常的交往中也逐漸對商人以及商人的社會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并給予理性的肯定。
在王陽明看來,職業無貴賤之分,即使作商人,只要善于修身養性,也能夠成為圣賢之人,這一認識,客觀上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上一篇:《象山之學以治生為先》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雖不為帖括之學,然積書至萬卷,暇輒手一編,尤喜先儒語錄,取其有益身心以自勵,故其識量有大過人者》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