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原文與賞析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商君書·更法》)
【注釋】前世,以前的時代。教,政教,教化。伏羲: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又稱伏犧、包犧、伏戲,相傳他始畫八卦,教民結網捕魚,馴養牲畜。神農: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中國農業與醫藥的發明者。姜姓,號烈山氏。一說即炎帝。堯:又稱帝堯,名放勛,原始時代陶唐氏的部落首領,為帝時期約在公元前23世紀,建都于唐(今山西臨汾),史稱唐堯。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傳說中的賢君,在位時期約在公元前22世紀。文:指周文王,姓姬,名昌,亦稱伯昌,統治期間國力強盛。武:指周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之子。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一帶)。當時:順應時勢。湯:商湯,又稱成湯,商朝開國之君。殷夏:殷:商朝,商朝第十代君主盤庚將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位于今河南省安陽縣),因此商也稱殷或殷商。夏:夏朝,相傳是由夏后氏部落首領禹建立。
【譯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法度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應該遵循哪個禮制呢?伏羲、神農教化民眾不施行誅殺,黃帝、堯、舜雖然施行誅殺但不株連,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建立了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了禮制。禮制和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制定,政策和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兵器鎧甲和器具用備都要方便使用。所以我說:治理國家,并非只有一種方式;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人。商湯、周武王稱王于天下,并不是因為他們遵循了古代法度才興盛起來的;殷朝和夏朝的滅亡,正是因為他們不肯改革舊的禮制才招致滅亡的。既然如此,反對舊法度的人,不一定就該遭到責難;遵循舊禮制的人,也不一定值得肯定。
【評說】時代發展了,人具體的需求也變了,但是普通民眾對國家的期望卻不會變,那就是希望政治清明,從而國富民強。對于制定國家法度的人來說,只要以民眾的利益為重,就一定會贏得民心,這也是圣明君主們制定法度的原則。
上一篇:《沚齋詩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治世不忘文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