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語出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詩曰:“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周公”句: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而管、蔡、霍三叔都嫉妒他,乃造作流言,說周公要篡位。《尚書·金滕》:“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成王)!’周公避居于東,后成王悔悟,迎之歸;三叔懼而叛,成王命周公東征,奠定東南,周乃大治。”日,一作“后”。“王莽”句:王莽,字巨君,前漢末孝元皇后之侄,封新郎侯;為大司馬,秉政;哀帝死,莽迎立平帝,以己女為皇后,獨攬朝政,號為“安漢公”;旋弒平帝,立孺子嬰,攝政,稱“假(代理)皇帝”;不久篡漢自立,國號“新”,后為光武帝劉秀所滅,被殺。王莽初時偽為謙退,頗得人望。《漢書·王莽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余。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后來阿諛者也屢說王莽“事事謙退,動而固辭”,“謙約退讓,公之常節”。向使:假使,假如。這四句詩的意思是:周公當年被流言中傷、說他要篡位的時候,王莽當年被譽為謙恭、說他有節操的時候,假如那時他們便都死去,那么他們一生是正是邪、是真是偽,還有誰能知道呢?詩人以周公、王莽兩人為例,說明時間是對人的重要考驗,不能只憑一時一地的情況下結論,蓋棺始可論定。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位者,把王莽當成謙謙君子了。末兩句說出關鍵。詩是白居易被貶時所作,表示像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權貴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歷史將辨明真偽。后人常引用這幾句詩來說明時間是正邪真偽的最公正的檢驗者等。
例如
①“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不經過必要的時間,大大的忠臣和大大的奸佞,怕要真的被顛倒了。(摘自劉革文《請時間作答》)
②其實,這正是十足的書生氣,因為“造一點輿論”,不僅現在如此,歷來也是如此。“周公恐懼流言日”,那“流言”,也許就是當時造出來的“輿論”。(摘自馮英子《論“造一點輿論”》)
③古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中國歷史上類似周公這樣大忠若奸,王莽那樣大奸若忠的人物不可勝數,要想弄清楚他們真實的另一面太難了。(摘自屠雨迅《兩面人》)
④公元9年,王莽改國號“新”。后人作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小人最善于偽裝,他們能夠在自己最痛恨的人面前露出最甜蜜的笑臉,當他的異己還看不清他所包藏的禍心時,他就毫不留情地狠下毒手。(摘自劉傅海《小人古今說》)
⑤一直以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不以真實面目示人的“偽君子”并不少見,甚至還會迷惑一時。為此,白居易賦詩嘆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摘自許海《“偽君子”與“真小人”》)
上一篇: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詩句鑒賞
下一篇:錢福《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詩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