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得其平則鳴》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平:公平,公正。指事情不公平,人們就會發出憤慨和不滿的呼聲。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例】我國古代許多文學家很早就認識到文學與苦惱的這種關系,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解釋他獨具特色的文學創作的動因時說,“物不得其平則鳴”。(劉健《苦惱的“文學療法”》)
又作〔物不平則鳴〕
【例】“牢騷話”不可避免。古人曰:“物不平則鳴。”群眾心里有氣,總要發泄,堵是堵不住的。(呂企才《莫因“牢騷”惱不休》)
上一篇:《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